放大圖片
■ 竹籃。網上圖片
文: 陸 蘇
現在很難見到挎着竹籃子的人了。
也很久沒有見着有人提一竹籃子「大紅棗兒送親人」了。
那些芳名腰子籃、冬瓜籃、長環籃、茶籃的竹籃子,怎麼就沒了呢?是從前的竹園不長竹子改長塑料袋了嗎?
去山裡看看,竹子還是好好的在,只是那些會編籃子的篾匠師傅都老了,而本該繼承他的衣缽的兒孫們因為竹籃子不好賣,手藝大都已是荒廢得一根竹篾絲都破不熟練了,哪個還想得起來編竹籃子呢?
那天回村,看到一女子提着一竹籃嫩蕃薯梗走出一個菜園。並沒有看清她的相貌衣着,只是覺得她左手挎籃子、右手撕着蕃薯梗上的葉子,施施然走着的樣子很美,和周邊的綠色很合,那隻竹籃子成了在她身上最精緻的部分,也是最動人的細節。
現在有那麼多人喜歡清亮的民謠,寬敞的布衣,嚮往陽台上有竹籬笆、有一畦十四行的小菜,恨不得把村裡的好空氣、好水、好光景都搬進城裡的陽台來,怎麼就不把竹籃子「喚取歸來同住」呢?它的家學淵源、氣質、胸襟、建築美,哪一點不比塑料袋優雅、時尚?
編竹籃子是一種技藝,也許有一天它還會成為一項文化遺產,但我想它需要的不是博物館裡的懷念,而是和我們一起呼吸一起老的人間氣息。只有能為生活所用的物件,才和生活一樣久遠。
竹籃子是圓形書簡,裡面住着鳥聲啁啾,住着風花雪月,住着炊煙,住着一個村莊的歷史。
竹籃子是生活藝術品,擱着看看都養眼。在臂彎裡偎着的竹籃子散發着特有的嫻靜安然的煙火氣。靜坐着的竹籃子上瀰漫着對好菜好飯好日子的感恩和嚮往。
竹籃子多麼結實,一般的迎來送往一點都不會讓它衣帶漸寬,若有一天實在老得走不動了,還可以最後做熟一頓飯,紅紅火火地歸塵歸土,除了飯香,不留一絲痕跡。
從伸手挽起一隻竹籃子,回歸草本的生活,回歸簡單寧靜,回歸螢火、星光,回歸露珠、山嵐,回歸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