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拍攝於1925年的古北口長城照片。
──走過萬里長城之五
文:董耀會
今日一片平和安詳的古北口,其實是一座飽受戰火洗禮的古老關隘。古北口位於北京密雲縣北部,是燕山山脈南北交通咽喉之一。其背依盤龍、臥虎二山,南接青風、疊翠二嶺。有潮河由北向南穿關而過,潮河水把兩山分開,穿山南流,河谷只有一百多米寬。河谷的東岸到關口城下僅寬十餘米,地形之險峻,令過往行人無不發出驚歎。現在由北京通往承德的101國道就由此通過。
長城主體城牆將盤龍、臥虎二山連成一線,形成奇險。古北口原名為「虎北口」,關西南有臥虎山,關因居山北而得名。明朝推翻元朝後,明太祖朱元璋命徐達修築長城,古北口即為徐達所修建的第一批關隘之一。
古北口是燕山山地通向華北平原的一處重要關口,通過古北關南下,便直抵北京。北上穿越燕山可到承德及內蒙古草原。身處要塞的古北口,戰時是浴血廝殺的疆場,和平時期又是互通有無的集鎮。此處是北方的遊牧民族進入南方中原的重要通道,北齊時期古北口就修築了長城。明初沿北齊長城遺址的大致走向,在修建長城防禦體系時,還修建了古北口關城和相應的防禦設施。
古北口最北邊的防線是與長城主城牆相連的鐵門關,在鐵門關西是橫跨潮河的水門關。從鐵門關口向南,沿着大道直行,是古北口城的北關門。關城位於蟠龍山腳下,建於明洪武十一年(1378),城池隨山勢而建,建築物上下交錯,全城呈三角形,周長「4里310步」,在東、南、北三面開三座城門,城牆均高5米,陡峭處以山石壘成,平緩處以條石為基,青磚包砌。關城為明代古北口長城防線駐守部隊的指揮中心。明朝中後期,又對古北口長城進一步增築,整個防禦體系更為完備。古北口長城上有很多帶文字的磚,記錄了修建磚砌長城的時間,為萬曆五年到十年之間。
長城由古北口鐵門關向東西延伸到臥虎山、蟠龍山。東側的蟠龍山一端山勢雄偉,再往東則是著名的將軍樓,將軍樓威武挺立,四周開闊,居高控扼險要之地。這一段長城是北京明長城中比較堅固雄偉的一段,完整地保留了明長城建築的原汁原味。
歷史上發生在古北口的戰事很多,有資料可查的大小戰役就有138次。明史上著名的嘉靖「庚戌之變」,古北口便是其主要戰場。
從這些發生在古北口的戰事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長城許多時候所發揮的防禦作用也是有限的。雖然有縱深,有包抄、迂迴、運動防禦的配合,可長城這個整體性的防禦,具有很大的被動性。長城防禦戰不論在任何情況下,不論在任何時候,守軍都要固守長城陣地,所以處於被進攻方牽着鼻子打的被動地位。進攻方想打甚麼目標就打甚麼目標;想在甚麼時間發動進攻就在甚麼時間發起進攻;想以甚麼樣的方式進攻就以甚麼樣的方式進攻。防禦方只能依託長城最大限度地減少自己的損失,而無法做到依託長城給敵方造成更大的傷亡。(節選自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走過萬里長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