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靈通岩寺。 網上圖片
文:盧一心
靈通岩,又叫靈通山,也稱大峰山,或大峰岩。更早之前叫大楓山,也有叫大礬山。一般文化人都知道,大凡山的名稱都是有來歷的。靈通岩也不例外,之前其叫大楓山,是因為滿山長滿楓樹而得名;還有人稱之為大礬山,是因為靈通岩的地質均為礬石結構。據了解,它是一座由上億年前的火山岩堆積而成的山峰,海拔1,287米;至於靈通岩的叫法則和明末大學者黃道周有關。黃道周在《梁峰二山賦》中稱讚大峰山其峰「三十有六,一一與黃山相似,或有過焉,無不及者。」後來在此隱居,寫下「靈應感通」四個大字,從此,大峰岩(大峰山)就改名為靈通岩,即現在所說的靈通山,自古名人與名山融為一體,在此又得到印證。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靈通岩號稱「閩南第一山」,並有閩南「小黃山」之美譽,山上一定也會有「神仙」吧。是的,靈通岩不僅因其險、峻、奇而吸引人,與之結緣的歷史名人亦是不少,這些人就是山上的「神仙」。而在眾多「神仙」中,與靈通山結緣最深的無疑就是黃道周。黃道周是福建漳浦人,歷任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時,任吏部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是明末大學者,著名理學家和抗清英雄,其從小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對山水情有獨鍾,一生以崇尚自然為追求,相信大自然的偉力和神奇。
佛教有三境界: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靈通岩海拔高1,287米,峭岩立壁,層巒疊嶂,怪石嶙峋,「菊花引路」、「三蟲游鬥」、「仙人披被」、「三童弄獅」、「畫眉跳架」、「珠簾化雨」、「猛虎守峽」、「五鯉朝天」、「九牛拖車」等十八景,奇異瑰美,惟妙惟肖。其中最美妙的當數「珠簾化雨」,傳說黃道周20歲那年第一次爬上靈通岩,就是為了沐浴到「珠簾化雨」。當時民間有一種傳說,誰能夠得到「珠簾化雨」誰就可以考中狀元,成就一生功名。於是,就有不少學子躍躍欲試,想要去「應驗」一下,但很少有人能實現。山的神秘由此可知。
傳說當年有幸沐浴到「珠簾化雨」的人有兩個,一個就是黃道周,另一個是「跛腳進士」,名字已無考。黃道周一生功名,算是應驗。據說當年那個「跛腳進士」也沐浴到了,但不小心摔下懸崖,幸虧被絕壁處的一棵樹攔住,才大難不死,被救起後腳摔斷了,後考上進士,也算是應驗。有意思的是,時隔28年後,黃道周在官場上失意而歸,又來到了靈通山,並在山腳下開館授徒,可見他對靈通山和這裡的人確實是非常有感情的。如今,民間有關他的傳說還很多,據傳他在靈通山上隱居時,曾收服了一隻白額猛虎,這隻白額猛虎後來成為他上下山的坐騎,果然神奇飄逸。雖然這只是一種傳說,但反映了民間對黃道周的懷念,並把他神格化了,其實這也在情理之中。試想,靈通岩那麼高,四周都是懸崖絕壁,如果沒有神力,又豈是一般人所能上的?歷史傳說有時也並非完全空穴來風。
據載,黃道周在靈通岩隱居期間,大旅行家徐霞客也曾先後兩次來到靈通岩,與黃道周一起遊覽,「徐自毗陵來訪予山中,不一日輒搜奇南下。覓籃輿追之百里乃及,相將於大峰岩次」(黃道周《分鬮十六韻》詩序),文中的大峰岩就是靈通岩。黃道周還寫下《賦得孤雲獨往還贈徐霞客》:「何處不仙嶠,長游已達還。猿魚新換徑,虎豹久迷關。天縱幾人逸,生扶半世閒。欏枷言語外,別寄與誰酬。」可見,徐霞客之所以成為靈通岩的不速之客,與黃道周關係很大。當然,靈通岩的神奇肯定也讓徐霞客讚嘆不已,只可惜至今還沒發現徐霞客為靈通岩所寫的文章。關於黃道周,卻還有一個謎至今未解,在他的老家漳浦縣石齋村的明誠堂裡,有一個用巨大的花崗岩建成的枱子,枱面上刻着16,384個格子和8個大小不一的圓圈,據說這就是著名的天方盤,300多年來,天方盤引無數專家前來研究,可是都無法完全解出箇中奧妙。足見黃道周在理學方面研究之深厚,令人肅然起敬。
與靈通岩結緣深厚者還有一個人,他就是開漳聖王陳元光的父親--唐歸德將軍陳政,如今陳政墓就在靈通山獅子峰頂。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歸德將軍陳政奉詔南下平定嘯亂,當時,福建多為狂鋒獠之地,百事待興,通過八年征戰,雖多次打退當地少數民族武裝,但大功未捷身先卒,病疫後葬於雲霄將軍山。後來有個風水先生稱歸德將軍墓穴有王者之氣,地靈鍾秀,後代子孫有九五之尊,成帝王大業。其子陳元光,即後來的「開漳聖王」,對朝廷一片赤誠,忠心耿耿,並無據邊稱王之野心,但為避嫌,主動奏章上疏,將父墓遷往新安里大峰山上(即靈通岩的獅子峰頂),山下為陳氏集居地。這就是陳政墓的由來。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陳政墓已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有意思的是,當年只因一句江湖話,陳政墓從漳浦將軍山遷到靈通岩頂,而靈通岩就這樣成為歸德將軍的安魂之所並傳之千秋萬代。這莫非也是歷史故意開的玩笑,還是冥冥中自有天意?漳浦與平和交界,算是兄弟縣,隔山相望。
層峰疊疊石千尋,老樹寒籐隔翠岑。
煙霧中分天上下,洞門斜映日浮沉。
直從鳥道聞清梵,可憐禪聲似古琴。
寄語空山舊猿鶴,何年相共守空林。
這是明東閣大學士林釬所寫的《遊靈通岩》。詩人寄語靈通山,在表達自己心境的同時,也把靈通山的幽靜和禪意都寫出來了,這就是詩人的魅力,也是文化的力量所在。其實類似這樣歷史文化名人還有不少,譬如張士良、陳天定、陳楊美等,他們都曾為靈通岩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和辭章,在此不必一一列舉出來。總之,靈通岩之美,之雄奇,之險峻,絕非只是因為幾位彪炳千秋的歷史名人的緣故,好山好水從來就是文人墨客和隱士的聚居地。靈通山也是如此。
靈通山怪石嶙峋,奇峰突兀,景色奇異瑰美,時有雲霧自山谷翻滾而上,縈繞在身邊,把整個身子托起來,果然有飄飄欲仙之感。最令人興奮的還是那「珠簾化雨」的奇景。其美妙之處在於,從海拔1,287米的岩頂上垂直傾瀉而下,抬頭昂望,只見涓涓細流,飛瀑而下,繼而化成雨滴,如珠似玉,又彷彿串在一起,如珠簾掛於懸崖絕壁之處,風一吹,又飄渺不定,變幻莫測,實在很難接近。到過靈通岩的人就知道,整座靈通岩都是石頭,其雄奇的姿勢充滿雄性的力量和象徵意義,而「珠簾化雨」所構成的魔幻奇景,一剛一柔,互相纏綿,更令人想入非非,莫非大自然有意在向人類暗示些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