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琴台客聚:歷來的婚外情


孫浩浩

周永恆的婚外情鬧得熱哄哄,報章連日刊載,日日新鮮。「婚外情」既是戲劇中常用的橋段,而現實世界裡,就有更多這類故事。忽發奇想,想數一數歷來戲劇與現實中的經典婚外情。

要數搞婚外情最經典的人物應該是陳世美。陳世美自小家貧,與妻子秦香蓮本來相當恩愛的,經過十年寒窗苦讀,陳世美進京赴考,結果高中狀元,更被招為駙馬,秦香蓮久無陳世美音訊,上京尋夫,結果演變成家傳戶曉的《陳世美不認妻》。

今時今日,男女關係有變,許多情侶寧可同居,而不選擇結婚,所以「婚外情」不應只局限於一紙婚書的婚姻關係中,所有的出軌行為也應計算在內。

初入行參與的第一套劇《孽吻》,故事講述野心勃勃的男主角羅嘉良一心攀龍附鳳,結識富商千金,為了成為富商的乘龍快婿,不惜拋棄並殺害自己的女友,後來更連自己最好的朋友陶大宇、富商的幼女梁小冰都不放過。這套劇在當時算是十分破格,因為電視劇的主角一般都是忠的,即使是奸的,一般好快都會改邪歸正,但《孽吻》中的羅嘉良卻是徹頭徹尾的大壞蛋,由頭奸到尾。不過,亦正正因為這原因,加上那時的羅嘉良尚未走紅,此劇無緣在黃金時段出街。

現實生活中有一個陳山聰,情節有點像《孽吻》的劇情,拋棄糟糠之後,與賭王千金漫遊倫敦,分別是陳山聰沒有如《孽吻》中的羅嘉良般去殺死自己的前妻。不過,結果則跟羅嘉良一樣,都無法如願以償。陳山聰跟何超雲最後分手收場,更被指慘變成失女、失錢、失事業、失形象的四失中年。

《再見亦是老婆》應該算是港劇中的婚外情經典。當年包二奶日趨普遍,於是成就了這套電視劇,當年曾引起許多人的共鳴,不過今天看起來,這類故事已經變得太普通,所有劇情都是意料之內。

倒是現實中來得較為精彩,成龍是個活生生的婚外情經典,令吳綺莉懷下龍種,但其實成龍的風流緋聞早有聽聞,觀眾對「劇情」發展不算太意外,意外的是成龍在回應事件時,竟拉了全天下的男人落水,是為最失敗的公關伎倆。

若論「劇情」最峰迴路轉的,一定要數到近期見報率奇高的周永恆。先論其出身,叔父是音樂人周啟生,周永恒曾因藏毒被判接受感化令,後來又試過醉酒鬧事,也試過被指工作態度欠佳,而被無綫終止合作。後來聲稱信了主,跟拍拖六年的趙頌茹結婚,但期後發現原來是奉子成婚,婚後發現有腦瘤。

不過,最爆的「劇情」近期才發生,吸毒、家暴打老婆、婚外情,再借婚外情出騷而坐地起價、爆粗要脅老婆寫講稿來平息事件,在人前哭喪着臉說知錯,求愛妻回家,人後卻繼續跟小三糾纏不清。原來周永恆不單是個音樂人,同時也是個出色的演員及編劇,他把「婚外情」的劇情編寫得淋漓盡致,劇情全都是意料之外,每一步都令觀眾無法猜到往後的發展,叫陳世美汗顏,叫成龍也得要認輸,他甚至連劇中角色的名字也改好了,名字叫:人渣。

相關新聞
百家廊:禪茶何以成一味 (2014-09-11) (圖)
琴台客聚:歷來的婚外情 (2014-09-11)
翠袖乾坤:世界真的變了 (2014-09-11)
海闊天空:富士山傻瓜 (2014-09-11)
七嘴八舌:旅遊業尅星 (2014-09-11)
隨想國:懸空轉動的樹葉 (2014-09-11)
獨家風景:風不留情,人要留意 (2014-09-11)
百家廊:遺失的「兔子王」 (2014-09-10) (圖)
琴台客聚:國人的新偶像 (2014-09-10)
翠袖乾坤:周永恆:男人之恥 (2014-09-10)
天言知玄:自負的代價 (2014-09-10)
生活語絲:漫遊曼谷 (2014-09-10)
隨想國:書,注定要寂寞 (2014-09-10)
路地觀察:信不信中醫? (2014-09-10)
百家廊:泉潤荷花 (2014-09-09) (圖)
琴台客聚:陳霞子的「大話」 (2014-09-09) (圖)
翠袖乾坤:下南洋 (2014-09-09)
海闊天空:勇闖富士山 (2014-09-09)
見多識廣:西域馬--「英雄的翅膀」 (2014-09-09)
思旋天地:中 秋 (2014-09-0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