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克朗凱特於一九一六年出生於密蘇里州的聖約瑟夫市(St. Joseph)。
他年幼的時候,便具有倔強的性格。
他在回憶錄曾寫到他轉學到一家小學的經歷,可見一斑--
「2乘以2等於幾?」
「4」。這個剛剛轉學來的孩子第一次舉手回答。
「不對。應該答什麽?」
「4」。他肯定自己是對的。
「過來站在全班同學面前,想想正確答案。」女教師說。
他就站在那裡,穿着母親為他準備的最好的衣服,面對着還沒有認識的正在竊笑的同學們。試圖忍住淚水。
下課鈴聲響了,教師問:「現在,你想出答案來了嗎?」
他承認沒有。
她啓發他:「應該這樣回答:『4』,夫人。」
克朗凱特在七○年之後寫道:「直到後來,這種特性才在我身上强烈地顯露出來:我厭惡哪怕是最輕微的兵營式一律化或集體服從的暗示......我一直在想,是否是這種獨立的迫切性促使許多人選擇了新聞業這一行。」
至於克朗凱特最早獲得關注,是他主持大眾化歷史節目《你就在那兒》。
每周哥倫比亞電視節目中,由克朗凱特牽頭報道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尼克松之死、購買路易安娜事件、伽利略審判等等。
記者們會「採訪」正在診治病人的弗洛伊德,或者報道走向刑柱的聖女貞德(她被羅馬教皇視為異端,她堅決不認罪,英國人把她視為「巫婆」,判以極刑,被綁上刑柱,活活被燒死)。
每一次「採訪」都有相同的結尾,一個來自克朗凱特、大家很快就習以為常的尾聲:「這是怎樣的一天啊?這一天和所有的日子一樣,充斥着改變和照亮我們時代的那些事件。而你就在那兒。」
令他聲名大噪的,是一次關於美國建國二百周年的播報。
面前擺好了著名作家為盛大開幕式寫好的題詞。
可是隨着紅燈的亮起,這一天的氣氛感染了他,他沒有念「早晨好,這裡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
他隨口說出的是「起來吧,起來吧,今天是你的生日。」
因為他擅自改編預先寫好的廣播詞,製片人差點暈過去。
可是那些還在自己臥室裡睡眼惺忪的人聽了這句開場白,都開懷大笑,然後去叼自己的牙刷,繼續聽廣播。
據一九七二年的一項民意調查,克朗凱特被認為是「全美最受信任的人」,超過了美國總統和副總統、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議員、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和所有的其他記者。
在美國那些憤怒和分歧的火熱年代,美國人對油腔滑調的政客、極端狂熱自由分子感到厭煩和失去信心,但他們堅信,克朗凱特絕不會欺騙他們。
一九八○年,一項針對家庭主婦的調查顯示,克朗凱特是最值得信賴的公眾人物--獲得了百分之四十的選票,教皇排在第二位,得票率為百分之二十六。
克朗凱特在他聲名最隆的時候,毅然宣佈退休。《新共和國》(The New Republic) 雜誌的一個評論員寫道,這就「像把喬治.華盛頓的頭像從一美元的鈔票上撤下來」。 (《克朗凱特的一生》之三,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