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濟南「兔子王」。 網上圖片
雪 櫻
困難時期,過中秋節有月餅吃是幸福的,如今,過節能有個「兔子王」是很難得的。說到「兔子王」,有些人可能會比較陌生,但是,在濟南、北京一帶,很多人都熟知,它是中秋節期間祭拜用的泥塑玩具,也是我童年裡的美好回憶。
「兔子王」的故事,我不止一次的給別人講起過,每次都饒有興趣。傳說古時候,濟南的泉水中湧出一些臭泥巴湯,很多人染上了怪病,十分痛苦。城裡住着一個叫任漢的少年,趁着八月十五中秋節,他混入廣寒宮,盜取藥餅後,在月中玉兔的幫助下才回到人間。那個時候,濟南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美譽,回到濟南後,任漢將藥餅一一塞進七十二泉裡,藥餅溶化在泉水裡,人們喝了泉水後病體得到痊癒。「玉兔下凡救人」的事情一時傳開,為了紀念任漢、感念玉兔,人們將點心做成藥餅的樣子供奉泥塑兔子神,藥餅稱為「月餅」,兔子神稱為「兔子王」。玉兔在月宮中司職搗藥,所以「兔子王」象徵健康和平安。
從此,「兔子王」和濟南人結下不解之緣。每年中秋節,人們置辦節日用品的時候,都少不了老三樣:「月餅、鮮貨簍子、兔子王。」舊時,濟南人把水果一類鮮果稱為鮮貨,用枝條編織的小筐簍稱為鮮貨簍,以盛裝水果。人們家中設供祭月的時候,都會擺上兔子王,祭拜完畢,兔子王便成為孩子們手裡的玩具。正如《濟南大觀》(1934年)中記載,「中秋十五日夜,設月餅、瓜果及泥製兔王以祭月,家人集月下飲酒賞月。」
記憶中,爺爺家裡有好幾個「兔子王」的泥塑玩具,擺在書櫥的最上面一層,我常常是搬個小板凳去夠,大人怕我摔着,只好滿足我,拿下來讓我在床上擺弄。兔子王長相可愛,我愛不釋手,後來,被我帶回自己家兩個,成為了我的寶貝。和同伴玩耍的時候,我常拿出「兔子王」來炫耀,惹得他們一陣眼饞,忘記什麼時候了,玩的時候給弄丟一個,為此我傷心了好一陣子。另一個「兔子王」陪伴我好幾年,每每睡覺的時候,我都把它放在枕頭上,它陪着我度過無數個無眠的夜晚。到了上學後,我對「兔子王」沒有了興趣,不知丟棄到哪兒了,後來想起來,翻箱倒櫃卻再也沒有找到,像是一個永遠的謎。但是,「兔子王」的鮮活模樣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裡,小三瓣嘴,抹着紅油,身披紅袍,插着旗子,很是神氣。
老舍先生在小說《四世同堂》中這樣描繪過「兔子王」的樣子,「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點淺紅;這樣,小兔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紅的袍,從腰以下是翠綠的葉與粉紅的花,每一塊葉子與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鮮明而勻調的彩色,使綠葉紅花都閃閃欲動。」有意思的是,有些「兔子王」耳朵還能動,身上有一根拉動的線繩,輕輕一拉,他便揮動手臂作出搗藥狀,憨態可掬,頑皮可心。
小小兔子王,為生活平添無盡的樂趣,也使兒時的我產生諸多奇思妙想,比如,兔子王來自月宮,它有很大的魔力,對着它陪蚅@,是否都能心想事成呢?我甚至天真地想到,兔子王能搗藥救人,奶奶患病長年臥床,它能否治好奶奶的病?
長大後,「兔子王」成為昨日風景,特別是爺爺病逝後,每年中秋節都過得比較冷清,祭月的儀式自然而然的省略掉,兔子王也淡出我的視野,天上的那輪圓月似乎也變得孤單起來。直到後來,跟着大人去鄉下趕大集,集市上有個民俗老藝人的攤子前圍滿了人,鑽進去一看,原來是賣泥塑玩具的,我一眼望見了「兔子王」,長耳朵、白面龐、紅嘴唇,雖然做工有些粗糙,油彩畫得也不是那麼精細,但我依然十分傾心,買了兩個回去。意外的邂逅,喚醒了我一段塵封的記憶,也牽扯出一縷縷纏綿而溫暖的情絲--對故人的思念,對童年的懷戀。
後來,我從民俗學者任寶禎先生的書中了解到「兔子王」在民間的傳承歷史。當年,濟南做「兔子王」的有解家、米家、張家、周家等30多家,張家的張延福是解家第二代傳人解春富的女婿。張延福是泥瓦匠出身,沒有活的時候,他製作泥巴娃娃出售。他住在山水溝街上的幾間破舊房子裡,房外的一塊不大平地便是他的製作工場。據說,他保存下來的兔子王和其他泥塑玩具模子有幾百種,三個床底下塞得滿滿的。令人遺憾的是,「文革」的時候,這些模具被全部倒進井裡,他徹底傷心,從此再也不做兔子王了。兔子王「開臉」開得最好的當屬米家,「文革」後堅持做兔子王的只有周家,周氏兔子王也因此成為老濟南傳統兔子王的「獨苗」。
據張延福的發小李保和說,張延福做「兔子王」的程序是這樣的:先捏出圓錐,俗稱「子兒」。待「子兒」乾透再翻出模子。模子前後兩片,用兩片模子磕出泥坯,名叫「貨」。因為泥巴做的東西,乾了以後縮小,所以成品「模子」比「子兒」略小,「貨」又比「模子」略小。「貨」 磕出來以後,趁着潮濕加做耳朵、頭飾、手、鼻等附件,晾乾後塗上又細又勻的白粉子。粉子乾後,細心擦光。用彩筆着色。這些工序中,面部的描繪最為重要,俗稱「開臉」。開好臉,作品特別提神。一切做好後,再用彩紙或彩布做旗與翎,一尊「兔子王」便算做成了。張延福做的「兔子王」俊秀中含威武,端莊中有稚氣,活潑生動,惹人喜愛。
現在,「兔子王」再度現身,芙蓉街的一家店舖裡,能夠買到各式玲瓏的兔子王,店主叫楊峰。他從小在濟南生活,聽說過「兔子王」的傳說,後來搜集民間工藝書籍找到相關描述,踏上製作「兔子王」的藝術道路。北京的兔爺兒坐騎有老虎、大象等,而他設計出來的「兔子王」頗具濟南特色:身披金盔金甲、外着錦袍、背插護背旗,持玉杵攜金缽,端坐於祥雲之上,祥雲下面是以趵突泉、黑虎泉等名泉為代表的泉水景觀;兔子王背面繪有名泉古詩,最傳神的是,兔子緊皺的眉頭被幻化成篆體的「泉」字,獨具匠心之筆,使泉水的自然之美和玉兔的神奇之美相得益彰,濃縮着濃烈的情感。
兒時遺失的「兔子王」再也找不到了,慶幸的是,製作「兔子王」這門傳統手藝沒有消失,這是失而復得的驚喜,是無比珍貴的精神財富。可是,中秋之夜,還有多少人設供祭月,想起「玉兔噙藥餅下凡救人」的故事?吟誦「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時候,還有多少人能夠抬起頭來仰望星空?這不僅關乎一個儀式,更多的是追求心靈的寧靜和精神的安詳。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有一隻可愛的兔子,或搗藥或作揖,這將成為永恆的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