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五味人生:有格調的花生


放大圖片

■ 花生。網上圖片

陶 琦

張愛玲曾在散文裡把吃鹽水花生作為彰顯生活藝術的一面亮麗旗幟,有過相似體驗的人,相信會對這種具有傳統審美趣味的享樂,心生共鳴。你可以設想這樣一幅場景:月白如圭的秋夜,風清氣爽,坐在庭院的藤椅上品茗、吃鹽水花生,內心自然會洋溢起一種澹然自如的氣息;抑或秋雨淅瀝的夜晚,與來客就一碟鹽水花生對飲清談,聽夜雨敲窗的滴答聲,也是極具美學擴張力的風雅趣味。

花生是由南美引入的物種,大概是引種的時間有早晚,各地人對花生的稱謂及態度也有不同。如有地方稱之為「長生果」,語義中就帶有很明顯的推崇成分。台灣人俗稱花生為「土豆」,形象之餘,也多少帶有些貶抑的色彩。清代筆記載:「閩人重視落花生,不若他處之僅視為下酒之果物也。筵宴時,每與豬肚同薦,曰清湯花生豬肚,謂為極有補益之品。意謂豬肚為豬全身最佳之品,花生佐之,大益脾胃也。」就這段話來看,清代各地吃花生的方式即有着不小的區別。北方多是把花生作為乾炒食品,而在江南一帶,花生是被做成糕餅舖裡售賣的雜樣糖食,福建人則喜歡用花生與其它食材一道煲湯,謂有補益之效,是能上酒席的大菜。

這些流風餘韻,至今仍在影響着各地人的口味。如北地炒貨,乾炒花生仍是重要一味,花生糖也依然是「南糖」裡的經典代表,外地人遊歷廈門,若是不嘗一碗當地最負盛名的花生湯,簡直就是沒來過。台灣人吃用紅薯做的椪餅,以平底油鍋煎熟之後,也一定要灑上一層炒熟的花生粉增香。花生在不同地域的飲食文化裡,承載了極為豐富的語義,成為不同消費人群演繹世俗生活本質的敘事對象。

種花生的人會有一項小煩惱,因其根繫在地下蔓延滋生,鋪得很開,加上根鬚又細,稍用力一扯就斷了,收成的時候,很難徹底收清地底下的莢果。過去物質匱乏的年代,每到秋季,就有許多城市小孩趁星期天結伴到鄉下的花生田,再刨一遍已被收過的土地,撿取被遺漏的莢果。遇到運氣好的時候,一天能撿到好幾斤花生。洗淨莢殼上面的紅泥土,放到鍋裡,加鹽,再拍兩顆八角,以水蓋面,大火煮透,即為代言風雅趣味的鹽水花生了。

剛煮熟的鹽水花生,水分太重,口感很嫩,並不是太好吃,須攤放到簸箕裡,於烈日下暴曬一段時間,直至莢殼內的果仁徹底乾韌,像是一顆硬邦邦的彈丸。這時再放到嘴裡嚼,韌勁十足,餘味悠長。金聖歎說,花生與豆乾同嚼,會有火腿的滋味,便是對曬乾的鹽水花生做出的味覺定義。待到口中有了些微鹹意,再來一杯清香的熱茶,名利的邊界會在那一瞬間變得無比遙遠。這種從微小細節感受美好的趣味,即為生活藝術的一個範例。

相關新聞
百家廊:等級觀念 (2014-09-15) (圖)
琴台客聚:蘇軾紫微陷羅網 (2014-09-15)
翠袖乾坤:零蛋學生 (2014-09-15)
跳出框框:移民趣事 (2014-09-15)
生活語絲:有緣千里來相會 (2014-09-15)
思旋天地:最合適的學校 (2014-09-15)
五味人生:有格調的花生 (2014-09-15) (圖)
百家廊:太平的感覺 (2014-09-12) (圖)
雙城記:凶宅鬧鬼 (2014-09-12)
翠袖乾坤:失憶記 (2014-09-12)
古今談:中國新主戰坦克和新型導彈 (2014-09-12)
方寸不亂:中秋「追火龍」 (2014-09-12)
演藝蝶影:香江明月夜 (2014-09-12)
此山中:昨夜星神 (2014-09-12) (圖)
百家廊:禪茶何以成一味 (2014-09-11) (圖)
琴台客聚:歷來的婚外情 (2014-09-11)
翠袖乾坤:世界真的變了 (2014-09-11)
海闊天空:富士山傻瓜 (2014-09-11)
七嘴八舌:旅遊業尅星 (2014-09-11)
隨想國:懸空轉動的樹葉 (2014-09-1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