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知識,自古以書為主要媒介。然而,書中記載也有出錯機會,故有智慧的人通常會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訓勉人不要輕信書中內容,要配合個人識見與經驗判斷。此滿有智慧的話語出《孟子.盡心下》一文,原句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原文如下: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盡心下》
文中的書,並非我們現在理解的「書」,即「書的統稱」,而是專指一本儒家經典《尚書》。《尚書》乃先秦時期重要史書,為儒家六經之一。孟子認為,我們如要完全相信《書》的記載,則不如沒有此書。其後,他更舉例說明為何有此想法。
孟子指「血流漂杵」不詳實
孟子讀到〈武成〉篇「血之流杵」時,懷疑其真實性,遂有感而發。〈武成〉主要記載周武王伐紂,戰於牧野的情景。當中形容戰事慘烈,殺得血流成河。原文為:「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孟子認為,行仁政的君主能「仁者無敵」,反之亦然。至仁的周武王與至不仁的商紂對戰,結果肯定是「仁者大勝,不仁者慘敗」。義師豈容有「血流漂杵」之事,故孟子判定此描述不盡不實。
模擬試題
1.根據文意,反映孟子怎麼樣的治學態度? (4分)
2.根據文意,孟子有何政治主張? (4分)
參考答案
1. 孟子的治學強調獨立思考,主張根據個人識見與經驗作判斷,而非盡信書的內容。同時,孟子敢於挑戰權威,即使面對權威經典《尚書》,也勇於懷疑其真偽,敢為天下先。
2. 孟子主張行「仁政」,認為仁者將得到人民支持,凡得到人民支持的君主將會「仁者無敵」。相反,不仁者將會失去人民支持,結果只會慘敗。
語譯
孟子說:「要完全相信《書》,那倒不如沒有《書》。我對於《武成》的記載,只會相信其中二三頁罷。仁人是在天下無敵的,以周武王這樣行仁道的君主討伐商紂這樣不仁的人,怎麼會有血流成河使足以漂流舂杵之事呢?」■《孟子‧盡心下》
■謝旭博士
作者簡介:香港中文大學客席講師,教授中國文化與通識課程。考評局資深主考員與閱卷員、專欄作家。哲學博士、文學碩士。PROLOGUE教育總監、中國語文科與通識教育科名師。電郵:Dr.JukTse@gmail.com。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