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於秦漢時期的中國,過南海而入印度洋,最遠扺達如今的東非及紅海灣,經阿拉伯商人而通歐洲。這條綿延兩千多年的海路連接起了東方與西方,鑲嵌在海路沿岸的眾多城市和港口共同編織出「梯航萬國,舶商雲集」的繁華景象。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之一的千年商都廣州,兩千餘年一直是中外貿易中心,在國家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宏大戰略中將扮演起重要角色。如今,黃埔將充分挖掘南海神廟歷史文化價值,覑力推進海絲之路遺產區建設,以海絲之路博物館、經濟技術開發區、中新廣州知識城、保稅區、臨港商務區和高端產業集群為支撐,助力廣州勇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排頭兵,打造海上貿易橋頭堡。■香港文匯報記者 何子健 通訊員 鄭偉德 劉銳霞 劉麗春 呂寅森 攝影 肖昆華 廣州報道
南海神廟 歷史活化石 奠定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千年古港地位
廣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之一的地位從南海神廟歷史積澱和考古成果得到進一步確定。廣東考古學家麥英豪曾指出,南海神廟古碼頭的考古發掘,奠定了廣州千年古港的歷史地位,古碼頭的發現為中國南海海交史增添了最新鮮、最重要、最關鍵的歷史遺跡。2005至2006年,廣州市對南海神廟進行考古發掘,清理出明清碼頭和道路遺址,還出土了一批重要碑刻,使宋代、元代和清代的碑刻得以重見天日。明清古碼頭和石刻碑文等文物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的有力佐證,見證了廣州作為中國門戶、世界大港的千年輝煌。
南海神廟在古時候就是諸海神廟之首,如今成為中國四大海神廟中唯一保存下來的,地位令世人矚目。神廟始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是中國古代歷代帝王祭海的場所,距今己有1420年歷史。根據史料記載,自隋文帝下詔建南海神廟之後,歷代皇帝下詔加封、中央地方祭祀及撥款修葺的次數達200次以上,南海神又為廣利王,這個封號與廣州在中國海上交通貿易上所處的重要地位有極大的關係。廣州是中國最早的海上對外貿易的港口,而神廟地處古代廣州的外港,古代廣州出海,或外國的海船到廣州,都要經過南海神廟古碼頭,無論是中國船員還是外國船員都要來南海神廟祈求海不揚波,順風順水,生意興隆,買賣兩旺。唐及以後的歷朝政府都非常重視海上貿易,曾多次遣使往南海神廟祭告,多次重修、增修南海神廟,祭祀海神活動從官府到民間都達到了高潮,從唐代到清代,先後有六朝皇帝給南海神封王、封帝、封神。
經歷扶胥港、黃埔港、廣州港的變遷,南海神廟已成為見證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活化石。在南海神廟內,因唐、宋、元、明、清諸代帝王不斷加封、派重臣祭祀而保留了不少碑刻,因而有「南方碑林」之稱。如韓愈《南海神廣利王廟碑》、宋朝《大宋新修廣利王廟之碑》等碑刻記載了中國海上交通貿易的歷史,大量石刻資料反映出南海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保護神,為廣州與北海、泉州、漳州、寧波、揚州、蓬萊等城市共同打造「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增添了重要素材。其中歷史價值意義較為重要的當屬唐韓愈碑和宋開寶碑,唐韓愈碑除了歷史久遠並保存良好、藝術價值高等原因外,更是因為碑文上出現的「海事」一詞,乃現今歷史研究中最早出現關於海上貿易活動的描述記錄。宋開寶碑記述潘美率軍剿滅南漢、統一嶺南功績的同時,宣佈在廣州設立市舶司管理海上事務,由潘美擔任第一任市舶使司,海外貿易等海上事務第一次有了專門的常設機構進行系統管理,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波羅誕 延續千年的廟會 古代官方祭海盛典成當代民俗文化盛事
南海神廟是古代官方祭海盛典的所在,一千多年來,凡是走水路來華的朝貢使、商客以及中國本土進出的海商,進出廣州時無一不向南海神祈求國泰民安、海不揚波、出入平安。如今,祭海盛典綿延千年,每到農曆二月十一到十三日,即南海神祝融的生日,就有市民四面八方趕來祭拜、遊玩,已經演變成一大民間習俗文化盛事,這個活動被民間俗稱為「波羅誕」。2014年,廣州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已經成功舉辦到第10屆,吸引百萬群眾前來參與,廟會所傳承的千年海洋文化為廣州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增添了獨特精彩,也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正參與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中。
「香火萬家市,煙花二月時。居人空巷出,去賽海神祠。東廟小兒隊,南風大賈舟。不知今廣市,何似古揚州。」這是南宋詩人劉克莊筆下波羅廟會的盛況。海民船員拜祀海神風俗自古有之,根據古籍記載,「舟往來者,必坻謁祝融,酌酒波羅之樹,乃敢揚風鼓舵以涉不測」。這樣盛況一直持續到唐宋兩代,以扶胥為始發港的海上商路方興未艾,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到了鼎盛階段,對外貿易收入成為當時兩朝國庫一項重要來源。
「波羅誕」不僅是南海神廟周邊地區鄉民自發延續古老拜祭南海神的民間傳統和習俗,也成為享譽海內外的著名文化景觀。1991年2月9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乘「和平之舟」號到達廣州,下船伊始,即按中國古老傳統,先到達南海神廟;2006年,瑞典「哥德堡Ⅲ號」仿古商船沿覑世界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航線重返廣州,抵達當天,瑞典國王及王后一行參觀訪問南海神廟,中斷六十多年祭海儀式表演正式恢復。一個月後,南海神廟舉行盛大的仿古祭海儀式表演歡送「哥德堡Ⅲ號」離穗;2009年,來自40多個國家、50多個城市的「國際兩會」(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聯合組織世界理事會會議及廣州國際友城大會)的嘉賓120多人專門到南海神廟觀看大型仿古祭海儀式......南海神廟歷經千年文化血脈,牽起了海上絲綢之路沿岸國家的共同記憶和歷史情感。
古代官方祭海盛典如今已成為廣州知名的民俗文化盛事--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廟會以南海神廟為核心,以「波羅誕」廟會為載體,集遊樂、工藝、美食、民俗、非遺展示等活動為一體,全面展示民俗文化藝術的民間文化盛事,參與人數從2005年首屆「波羅誕」千年廟會近30萬人次到2014年100多萬人次,共有超過100多項廣州市和國內外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通過各種形式和載體在這裡展示和傳播。目前,廟會主要活動共有7天和10個環節,26類小項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特色項目有仿古祭海表演、五子朝王、花朝節、章丘詩會等,均取材於南海神廟深厚的歷史文化,受到群眾的熱情追捧。
打造海絲之路遺?區 力萦廣州做21世紀海上貿易橋頭堡
廣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之一,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最大的城市和最鼎盛時期代表性城市。黃埔作為南海神廟海絲之路文化遺產的主要繼承區,將借力海絲之路文化平台邁開廣州東部迅速崛起的步伐,目前已聚集發展起經濟技術開發區、中新廣州知識城、保稅區、臨港商務區和高端產業集群等經濟貿易抓手,與東盟等海絲沿岸國家和城市再結新緣,勇當廣州打造海絲之路的排頭兵,助力廣州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橋頭堡。
廣州市長陳建華指出,廣州是中國兩千多年來唯一沒有關閉過的對外通商口岸,覑力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想是廣州促進外經貿轉型升級的重大契機,要以世界眼光、戰略思維和更加開放的心態來審視城市的發展歷程。歷史上,廣州歷來是中國與海絲之路沿岸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門戶城市,尤其是與東盟之間的經濟貿易一直保持覑高速的增長態勢,2013年廣州市與東盟貿易總額達132.06億美元,佔廣州市進出口額的11.27%。廣州區位優勢明顯,與東盟在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等方面具有較高的互補性,民間跨境合作願望也很強烈。
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是黃埔助力廣州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展示平台。文化認同感將是串起海上絲綢之路沿岸的紐帶,坐落於南海神廟景區東側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是廣州「十二五」重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設規劃總征地面積達到35738平方米,項目建設總投資近2億元,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廣州有關海上絲綢之路和對外貿易發展歷史的文物為主,將完整展示明清古碼頭、石刻碑文等以南海神廟為核心的古代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積澱,成為廣州市與海上絲綢之路沿岸國家和城市進行文化交流的主要平台。
2013年底,廣州港集裝箱輸送量達到1550萬標箱,年輸送量在全球各大港口中排在第八位,廣州將成為全國第三大航空樞紐港口;借助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出口加工區、保稅區、臨港商務區建設,聚集物流、港口、航運類的大型企業,傳統工業生產集群逐步完成高新技術轉型升級,借助日益完善的交通路網,黃埔逐漸成為廣州東部現代服務中心的綜合體;廣州作為中國第三大信息進出口城市,黃埔是示範性區域之一,電子商務、跨境電子商務等高速發展的互聯網產業也在這裡得到了快速發展。這些不斷發力的支撐點,都將成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抓手。
南海神廟海上絲綢之路遺跡盤點
明碼頭:明代古碼頭遺址是用紅砂岩做基石和圍邊。碼頭遺址最南端是埠頭,從埠頭起是呈龜背型的泥道路,路中央有兩行紅砂岩石鋪砌而成的路面,考古專家認為是古代的「紅地毯」。碼頭遺址南端清理出七根石柱,是古代接待官員的「接官亭」,因古代皇帝每年都要派高官代表來南海神廟祭海,當地官員在「接官亭」內舉行接旨儀式後沿覑「紅地毯」進廟。南海神廟明古碼頭遺址的發現,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提供重要實物依據,有助於提升南海神廟的歷史文化價值,提高廣州在南海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地位。
清碼頭:清代古碼頭是清朝時期,民眾乘船到南海神廟朝拜的上落碼頭(也稱埗頭)。2006年在南海神廟考古發掘中發現清碼頭,按原址原貌復原。清碼頭由親水台階、引道和夯土台三部分組成。親水台階共九級,引道用五板石鋪砌,喻「九五至尊」,王者氣派。清朝以來,夯土台是信眾敬神的地方,每年「波羅誕」正誕,信眾在夯土台三更挖坑燒豬(豬公),五更敬神,然後插株聖柳(絲柳),祈福驅邪。
海不揚波牌坊:海不揚波牌坊是南海神廟的標誌之一,二樓三間四柱沖天耳式。在明代以前,為木製結構,明代成化年間改建成石製牌坊,現在保存的是清代建築。「海不揚波」四字含義是祈求海面平靜、波瀾不驚。據不完全統計,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區有30多座「海不揚波」牌坊,均來源於此。
唐碑:唐碑全稱為《南海神廣利王廟碑》,立於公元819年,是南海神廟現存最早的碑刻。當時,孔子第38代孫孔戣任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邀請在江西任袁州刺史的韓愈撰文,記敘修葺神廟並祭祀南海神的活動,由當時任循州刺史的著名書法家陳諫手書,著名的刻工李叔齊刻碑。石碑無論是在文章、書法,還是在刻工上都是上乘,被稱為「三絕碑」。
宋碑: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取後周政權,當上大宋皇帝,派開國侯潘美率領大軍南下,消滅盤據嶺南六十多年的劉氏政權。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在廣州首設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詔令修葺南海神廟,立《大宋新修廣利王之碑》於廟內。此碑後人稱宋開寶碑,是宋太祖趙匡胤留給南海神廟的寶貴文化遺產。
番鬼望波羅:相傳唐朝時,古波羅國有來華朝貢使,回程時經過廣州到南海神廟,登廟謁南海神,並將從古波羅國帶來的兩顆波羅樹種子種在廟中,因迷戀廟中秀麗景致,流連忘返,誤了返程的海船。其人於是望江悲泣,並舉左手於額前作望海狀,希望海船回來載他,後來立化在海邊。人們認為朝貢使是來自海上絲綢之路的友好使者,即將其厚葬,並按他生前左手舉額前望海舶歸狀,塑像祀於南海神廟中,並給他穿上中國的衣冠,封為達奚司空,宋高宗紹興年間,還封達奚為助利侯。由於他是波羅國來的人,又在廟中植下波羅樹,還天天盼波羅國船回來載他返國,所以村民俗稱此像為「番鬼望波羅」,「番」是番邦、外國的意思,「鬼」,現在的廣州人叫外國人鬼佬,神廟也因此被稱為「波羅廟」。關於波羅樹、波羅廟以及達奚司空的傳說,充分反映了唐宋以來的廣州對外貿易繁榮、中外友好往來頻繁的史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