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海歸女學者推翻 記憶假設


放大圖片

■賴秀芸今年4月回流母校港大,任職生理學系及解剖學系助理教授。 香港文匯報記者彭子文 攝

勇者無畏記性更佳 神經學突破

人有七情六慾、千思百緒,根據現代科學,這與腦袋中億萬個神經元細胞,以及細胞之間更多更多傳遞神經訊息的「連接點」有荓K不可分關係。過去科學家一直認為,當生物透過學習,獲取新的知識或記憶,其大腦神經網絡會顯得更複雜,神經細胞中的訊息「接收器」──樹突棘便會增加。不過,香港大學的「80後」科學家賴秀芸,卻成功推翻這個假設。她針對生物的「恐懼」情緒與記憶,發現「恐懼」形成時腦神經細胞中的樹突棘竟不增反減,而當「恐懼」消除後,一度失蹤的樹突棘卻重新出現,情況與其他已知的神經活動完全相反。她首次突破性地揭開「恐懼」謎團,並藉以登上科學權威《自然》期刊,成為國際矚目的新晉科研精英。■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伊莎

喜怒哀懼愛惡慾,為之七情,但賴秀芸(Cora)卻以嚴謹的科學觀察告訴我們,當中的「懼」,其實較有蚖P別不同的特質。才三十出頭的她,今年4月剛回流母校港大,任職生理學系及解剖學系助理教授。之前的5年,她一直在紐約大學跟隨神經科學權威甘文標,專注研究學習與記憶的關係,有關的《自然》論文亦是她與紐大團隊的成果。

舊律:遇新事物 生新突觸

關於自己的研究,賴秀芸先從入門說起,「科學家相信,記憶是依靠神經元間溝通的突觸(Synapse)儲存下來的,但會隨時間流逝而消失。」她解釋說,科學界一直認為當人類及動物學習新事物、接觸新環境、做運動時,前額大腦皮層便會生成新的突觸,成為新的記憶。

突觸是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點」,而在每個單一的神經細胞,其樹突分支上遍布許多棘狀的小突點樹突棘(Dendritic spines),負責接收神經訊號,為構成突觸的主要部位;它對於探討學習與記憶的關係具關鍵作用,是賴秀芸的研究重心。透過老鼠實驗,她聚焦探究恐懼條件作用(Fear Conditioning)及恐懼消除(Fear Extinction)兩種完全相反的模式,以找出前額大腦皮層及樹突棘如何受影響。

實驗鼠「學懂」電擊 樹突棘不增反減

在研究恐懼條件作用的實驗中,她與研究團隊安排短暫且輕微的電擊,擊落老鼠的手部位置,並同時播放一段聲音。經連續訓練後,每當老鼠聽到聲音,便會以為再次有電擊,因為害怕而出現靜止不動和恐懼驚嚇的反射表現。另一方面,要消除老鼠的恐懼,則可不斷播放聲音,但同時不給予電擊,讓老鼠的腦神經知道聲音不代表有電擊,慢慢消除恐懼。研究並採用雙光子熒光顯微鏡(Two phot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進行活體鏡檢測,觀察老鼠腦內的樹突棘在不同時間的生成狀況。

根據既有科學理論,只要「學懂」新事物形成新記憶,腦神經便會生成新的樹突棘,構成新的突觸連接。但是次研究兩個恐懼學習模式的實驗結果卻顯示,恐懼記憶原來有茯菑洈滲S質,當老鼠「學懂」後,前額大腦皮層的樹突棘竟不增反減,「這是一項創新發現,從來沒有估算過會有此結果!」

另一方面,當老鼠的恐懼記憶消除後,其腦神經早前已消失了的樹突棘,則會於兩日後在原來位置兩微米間再次生成。

雖然樹突棘並無生成在完全相同位置,但賴秀芸指,兩微米屬相當短的距離,估計再生的樹突棘或仍能與之前神經有所溝通。

根據有關研究結果推算,可能「恐懼消除」才是學習記憶的一種形式,相反「恐懼」本身其實是記憶的抑制。賴秀芸指,現時當中的機理仍有待繼續研究,惟肯定的是,這已對神經科學探究「記憶」帶來重要的新啟示。

相關新聞
學界批學聯拖中學生落水 (圖)
灌輸偏激政見觸犯《教育條例》
大專中學生六成拒罷課 僅10%有意 (圖)
青少年學生罷課意向調查
家長聯會促教局跟進撐罷課學校
學生會無諮詢 八大「被罷課」 (圖)
「咁辛苦上大學點解迫我罷課」 (圖)
八大學生會解釋無諮詢原因
張炳良:表訴求不應影響別人 (圖)
「被代表」欠尊重 欲彈劾學生會 (圖)
醫學院出席率嚴格 有學生要求改例 (圖)
「十一遊行」「佔中」 嚇散旅業零售 (圖)
話你知:去年「十一」內地客近百萬
憂趕走黃金周客 時裝店生意或剩一成 (圖)
政界批「佔中」影響投資損民生
遇未成年學生衝擊 警:先警告再處理 (圖)
維園「十一」有慶典 民陣遊行須另找起步點
錄音曝光 證訟黨開會煽罷課
特稿:曾在美國務院工作 情報主管竟變「學生」 (圖)
港交所外做騷 「佔中金融組」冷場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