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大揭小腦萎縮第40種致病基因


放大圖片

■陳浩然(後排左一)率領30人團隊研究小腦萎縮症致病變異基因,為曹氏姊弟及其家族(前排兩位)找出病源。袁楚雙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袁楚雙)脊髓小腦性運動失調症又稱小腦萎縮症(SCA),是本港的罕見疾病之一,即平均每5,000人中才有一位病患者。患者發病年齡大多從20歲至40歲開始,其小腦、腦幹及脊髓由於基因變異,導致退化萎縮,基因變異大部分源於家族遺傳,少數人是基因突變。醫學界現時得知不同基因變異可引發不同類型的小腦萎縮症,中文大學昨日公布,中大一個跨學科的研究小組早前發現了第四十種致病的變異基因,小組希望繼續可找到更多致病基因,以助研發藥物。

下一代患病機率高達50%

小腦萎縮症亦是其中一種腦退化症,與平時認知的腦退化症不同,絕大部分病人的記憶不會衰退,但受小腦萎縮影響,行動和語言能力會逐漸下降,初時會步履不穩、肢體搖晃,中期說話含糊不清、肌肉不協調難以書寫、進食吞嚥困難等,晚期已無法言語、不能站立須以輪椅代步,最後因身體不能正常製造蛋白質而慢慢死亡。

SCA無根治方法,病人只可依賴物理治療和復健延緩病情及維持基本自理能力。如果父母任何一方擁有SCA病徵,下一代患病的機率可高達50%。

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浩然3年前成立30人研究團隊,招集來自醫療遺傳學、生物信息學、神經內科等多個學系的專家,研究本地小腦萎縮症家庭的致病基因。團隊將上萬個基因與人類基因圖譜用電腦分析對比,尋找基因異常的特質,經過3年時間,在其中一個家庭的基因裡,成功找出第四十個引致SCA的變異基因。

衛生署暫時提供其中8種較常見的致病基因以供診斷SCA患者,本港每年約有300個家族參加SCA基因測試,約100個家族對上述致病基因呈陽性反應,但未知的致病基因,包括新發現的SCA40,均不在衛生署測試範圍內,容易令其他類型的SCA患者被「走漏眼」。

助研發藥物 做好遺傳諮詢

團隊成員、中大化學病理學系顧問醫生袁月冰昨日指,希望讓在衛生署測試中呈陰性反應的病人,可透過腦科醫生轉介至醫管局病理科、大學實驗室等單位進行SCA基因測試,她坦言即使進行了基因測試找到致病源,也無法根治病症,不過醫學界可利用資料研發藥物,及做好遺傳諮詢工作,「有些病人可能想有下一代,測試結果可助他們決定生育計劃。」

團隊現時仍繼續尋找其他病人的致病基因,冀研究可起示範作用,增加為患者進行全基因圖譜測試的可行性。

相關新聞
黃之鋒「美國背景」大起底 (圖)
黃與美駐港高層勾連密切
特稿:CIA三渠道滲透港校園 (圖)
「關注組」名單校:「學民」不代表我 (圖)
老師難置之不理 校長盼理性溝通
歪風殺入中學 不滿遲到罰企「佔操場」 (圖)
「學民」撐學聯「升級」 家長憂子女「中伏」 (圖)
吳克儉:對立不能解決問題
發叔:須知責任勿耽誤學業
罷課好少理 大專課堂人頭湧 (圖)
政經人語:「罷課周」愈玩愈縮 「佔中」勢虎頭蛇尾
學聯遊行無申不反對通知書
挑戰政府底線 圖為「佔中」造勢 (圖)
廣西社團先申用添馬獲批
劉兆佳:主流民意不支持罷課 (圖)
《人民日報》海外版:港需體認普選沒「國際標準」 (圖)
純官籲守法 落實普選再優化 (圖)
任志剛憂政爭累港邊緣化
李兆基冀香港勿「搞衰自己」 (圖)
對兩子信心足 退休無時間表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