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貢欽
9月上旬,中國清華大學和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在深圳簽署合作協定,中美大學強強聯合,成立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開創了中國創新型大學之路。創建於1868年的伯克利加州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是世界頂尖大學之一,在2014年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列第6位。該校師資力量雄厚,曾有72位教職員或學生為諾貝爾獎得主。伯克利加大校長杜甯凱闡述與清華聯合辦學院的目的是,以大學-政府-企業的國際協同創新模式,培養創新型的全球科技領袖和未來企業家,為未來技術和教育變革創造一個獨特的全球生態環境。
創新舉措清華-伯克利學院的教學與研究,在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和伯克利加州大學兩個校區裡展開,目前圍繞納米技術與納米醫學、低碳與新能源技術、大數據與未來互聯網等方向開展跨學科創新研究。學院根據創新人才培養目標,面向全球招生,2015年招收50名博士研究生,2016年招收相應規模的碩士研究生,旨在培養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的企業創新人才和全球科技領袖。與此同時,學院設立學生創業基金,廣納社會資金,投入於創新項目研究,在深圳創辦高新科技企業,使研究成果創造價值。學院挑選符合條件的清華教師、伯克利加大教師以及在全球範圍內招聘教師,同時聘請企業界導師加入並在實務層面上指導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清華人家國情懷的又一重大舉措。
創新理念是創新型大學的靈魂。創新理念孕育了創新舉措。中國傳統的大學之道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如今,立足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光明正大的品德,棄舊圖新必須改革創新,止於至善要使創新舉措落實到具體的項目和產品,實現其經濟和社會價值。當不少中國大學還在「985」、「211」、「教學型」、「研究型」、「大學排名」、「行政級別」等功利上糾結時,校長陳吉甯已將清華大學定位在創新型大學上,將教學研究和創新的平台延伸到社會,將創新型大學的行為模式與國家實施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緊密相連。根據創新型大學的理念,提出清華-伯克利學院的創新研究方向,既符合國家創新發展戰略,也滿足深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前瞻性、創新性,可以形成產業規模和產業鏈。
創新理念產生創新舉措,造就創新人才。創新型大學的直接成果是造就創新人才。當今世界,人才競爭體現在培養人才機構的競爭。大學是這一激烈競爭的地方。目前,中國幾乎所有大學都標榜自己在培養人才。然而,每年的數百萬大學畢業生,許多人為找工作拚得你死我活,許多人畢業即結構性失業,而許多專業技術崗位卻無人勝任,使中國科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例很小,技術力量薄弱。如果用「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的管理哲學來考察中國高等教育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供求狀態,中國大學的培養模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有些大學成了斂財機器。在培養創新人才上,清華與伯克利加大有着長期的戰略合作關係,早在2009年就成立清華-伯克利全球技術創業教育項目,學制一年。經過五年合作,除了兩校名師課堂授課外,還邀請成功的企業家、投資人和學者,開設技術創業系列講壇,為學生構建了強大的創業導師網路。清華-伯克利學院的成立,標誌着清華與伯克利提升戰略合作關係,以聯合辦學形式,更大規模的培養創新人才,為世界和中國的創新科技發展提供高層次人才。
接地氣走好創新之路始於腳下。接地氣是創新成功的重要條件。如果說,成立清華-伯克利學院聯合培養創新人才,符合國家創新發展戰略是天時,清華、伯克利加大、深圳市政府三方簽署合作協定,採取大學-政府-企業的國際協同創新模式是人和,那麼,清華-伯克利學院選擇在深圳落戶就具備了地利,接上地氣。天時地利人和,是創新成功的不可或缺的條件,事半功倍。深圳的地利,體現在它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城市,經濟總量為全國第四;人均GDP達到2.2萬美元,為中國第一。深圳經濟以金融、高新技術、物流及房地產等為支柱產業,深交所為中國的兩大證券交易所之一,是企業的重要融資平台。深圳是中國最早實行改革開放的經濟特區,靠近港澳,最早與國際慣例接軌;它是中國最年輕的移民城市,多元包容的文化,良好的創業環境,有最多的創業者和中小型科技企業。深圳是中國科研實力較強的城市,2010年《自然》期刊將深圳列為中國城市基礎科研實力前十位的第六位,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列為中國科研機構前十位的第四位。深圳科技園是科研機構最集中的地區。中國科學院、中國開發科技研究院、深港產學研基地、清華、北大等高校為首的大學城園區在深圳落戶,聯想、創維、中興、騰訊、華為、比亞迪等大型科技企業在深圳設廠或研發基地。電子資訊、生物技術和新材料是深圳科研成果產出比較多的行業。2010年深圳經過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為3234家,有34951項科技專利獲得授權。高交會是目前每年中國有關科技成果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展覽會。深圳的地利,使清華-伯克利學院如虎添翼,培養的創新人才有用武之地;創新項目和產品能夠及時就地生產,進入市場。同時,使深圳朝着構建更加國際化、開放式、創新型的高等教育體系和創新型城市,邁出堅實的一步。
制度創新是難點制度創新,是創新型大學成敗的關鍵,也是清華-伯克利學院能否實現中美大學聯合辦學目標的關鍵。創新型大學不能囿於傳統大學的管理模式和評價標準,應建立有別於現行教育制度的新體制。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清華-伯克利學院在制度創新的尚方寶劍,即以創新為導向,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衝着剛成立的清華-伯克利學院,不少中外企業與其簽署投資協議,不少清華校友帶項目、人才、技術、專利和資金,希望能破除壟斷,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採取混合經濟的模式,參與學院的創新研究,「推動企業科技創新」,搶佔發展先機。這已對現行的科研投入管理體制提出挑戰。
清華-伯克利學院的成立,標誌着清華大學走創新型大學之路的開始,任重道遠,一路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