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澳門聖母雪地殿教堂的文物修護與溫濕度有很大關聯。
文物修護,是一種科學研究行為,同時也需要硬件的支持,更加是大眾在觀念上的一種認識和參與。國際文物修護學會日前在香港舉行會議,就文物修護的現狀與未來發展進行研討。會議的舉行以及公眾的參與,使得市民對文物修護這一專業領域,增加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文物的修護,既有針對文物本身的信息掌握、樣貌回復,同時也有對文物周遭環境的掌握和分析。不僅如此,文物修護也是一項艱巨的技術工作,這對修護、考古以及其他科研人員都提出了技術上的要求,因此硬件設備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要素。這些,都是今次文物修護學會會議參加者熱議的話題。
文物修護首重外圍環境
在西安理工大學曲江校區發現的西漢壁畫墓現場修復,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話題。對這一問題進行講解的馮健指出,西安是中國歷史上的古都,又稱之為長安,迄今為止差不多發現了四座墓葬,其意義十分重大。據介紹,西安理工大學內發現的漢代壁畫墓,其墓室呈甲字型,就壁畫的題材而言,大致分為車馬出行、狩獵、宴飲、鬥雞等生活性題材,同時,也有與神仙有關的相應內容。
關於這個壁畫墓現場的修護工作,專家指出,他們差不多選取了11個壁畫樣品,用粉末偏光顯微、剖面觀察等方法,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壁畫的所有顏料,均為礦物顏料,比較穩定,較為容易保存。另外,在修護的過程中,還發現了中國藍、中國紫等色彩。另外,就壁畫墓的地仗層方面,其有四個大層,專家們也發現,為了能夠使得壁畫盡快乾燥,也發現壁畫有烘烤的痕跡,並發現了一些澱粉顆粒。這些都是對壁畫進行檢測時發現的。
專家解釋,一個比較重要的環節,是對古跡現場的溫濕度進行測量。他們將古跡溫濕度測量的點分為A、B、C、D四個地方,分別代表外圍、墓道口進入保護棚、接近墓室處以及墓室內部這四個方位。每個方位的溫差以及濕度都是不同的。例如在古跡外圍,最大的溫差差不多達到了三十二攝氏度;而B點位置相較於外圍,則溫濕度得到了較好的控制;墓室的內部,濕度已經很小,其波動則與地下水有很大的關聯。這些因素的影響,都將大大關係到文物的修護能否成功。針對漢代壁畫墓而言,其古跡有脫落、裂隙、起翹、微生物侵入等方面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檢查被稱之為病害調查。而在古跡的最終修護層面,為了維持古跡的原貌,則使用加固劑等物質,往往奉行不改變外觀、不引入新物質的原則,為的是保護文物。
此外,工作人員應當着工作服、有效的溫度記錄、限制參觀人數以及最後的回填性保護,都是文物修護的重要輔助措施。西安漢代壁畫墓的修護所得出的結論是:文物的修護,應當重視包括地下水、溫濕度在內的外圍環境,同時也要考慮人為的影響,進行必要的干預,並執行可持續的監測。這些都是為了文物修護而實施的舉措。
硬件設備的持續改進
文物修護的另一個重要層面是在考古過程中,對文物以及周遭環境進行準確的發掘、分析、考察以及探測,這便對硬件設備的使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今,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城市建設或是土地挖掘,有時會涉及到地下文物的探尋和保護;而在一些邊遠的地方,文物的保護也需要技術設備的支持。因此,便攜式無損分析儀器的使用,或流動實驗室的運用,成為了文物考古工作的需要。
與會專家指出,城市化的文物保護,應對的是地下文物豐富;而地域偏遠的地方,側重的是對文物要在第一時間進行保護,並防止考古信息的丟失。因此,流動研究設備應當具有快速測繪、現場記錄、現場保護、埋藏物檢測、未發掘預探測等功能。目前中國在2006年立項的流動分析實驗研究設備,是以汽車工作間的形式出現的。這種流動設備可供四人到六人工作,分為前艙和後艙兩個部分。前艙主要是承擔搭載設備的職能;後艙主要是用來進行化學以及生物分析與實驗檢測。
另一個不得不提的,是空間信息的採集。這其中,既有相機拍攝的三維採集裝置,並且可將拍攝的圖像轉化為線性掃描圖,以便於科研人員的分析;同時,也裝備了自動飛行的航拍系統;此外,用於墓葬內部的微探測設備,也是整個信息採集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針對考古和文物修護外圍環境設計的現場檢測分析集成技術,則主要用於了解土壤的環境以及文物本體,並且能夠與現場化的文物應急保護相結合。
着眼於未來的文化傳承
文物的修護,帶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就溫濕度而言,澳門的聖母雪地殿教堂也運用了這一方面的技術。顯然,與一般的物件修護不同,文物的修護,帶有非常強烈的人文訊息保持功能以及知識傳播功能。由於年代的久遠,修護文物面臨的技術挑戰與難度也相當之大。
眾多學者匯聚於香港,討論文物修護,一個較為重大的意義在於,能夠激發起大眾對於文物保護的意識和參與。作為一種歷史的媒介,文物可能存在於任何環境和區域之中,文物本身也是早期人類或是元祖生活留下的遺跡和產物,所以,文物的價值是也就是生活的價值本身。從這個意義上說,文物的修護,也就是在歷史與現實的文化與生活之間,架起一道生活對話和文明互動的橋樑。
文物保護與大眾的參與息息相關,與民眾對文物的價值認識也有極大的聯繫。文物是歷史的符號,對於香港而言,這一點更是重要。在早前沙中線工程的進行中,古跡的發掘,便引起了市民的熱議,也帶動了政府對於文物古跡以及歷史的發掘和研究,這可以看作是一個好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