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潔華
為甚麼要紀念蕭紅?為甚麼她過身多年以後還會有人在她生活過的地方設立紀念館,或努力尋找安葬她骨灰的地方?
演藝界的朋友都喜歡談蕭紅,梅卓燕的舞蹈,盧偉力的戲劇,當然還有許鞍華的電影《黃金時代》。這位女作家的作品固然出色,但這還不是她被紀念的主要原因,而是幾乎所有知道她的人都會為她曲折如飄浮折斷的蘆葦般的一生而動容,同時又能明白其中的一些痛苦與漂泊。
看蕭紅遺下的一些照片,看出了其倔強以及對精煉生活的要求,但她同時又可以極為樸素,適應各種生活的遭遇,包括惡劣和寒冷的天氣、貧窮與飢餓。看着她的遺照,心裡懷疑她的命運有多少是性格造成的,還是真的只是紅顏薄命。許鞍華的電影便給有關的留白提供了一些線索。例如我們不明白她對自己剛出生的兒子們的情絕;又不明白她會選擇獨個兒走險,挺着大肚子在碼頭跌倒。她一生確曾有過一些安穩的日子,例如在日本的那一段停留,即使起因並不愉快,但又會抱持悲觀的態度,說吃安住好了;日子卻像在籠子裡般度過。
蕭紅漂泊,卻能在生活的起起跌跌裡隨遇而安。許鞍華電影的優點,在把蕭紅的真實生活立體化、活靈活現。寫她吃東西時的全情投入,對着肉丸湯目不轉睛;寫她從簡陋的東順興旅館住到青島的小房再到上海的好賓館,最後的歲月又從養和醫院住到瑪麗醫院再住到臨時病院的地上,最後就在那兒告終......。最傳神的一段,莫過於寫她走難時在報館寄居,在曬棚的地面上聽背後隨處傳來的炮火聲,自己則自得其樂地,躺在被鋪上翻看書籍。這曾是一條自由茁壯的生命,但正如《呼蘭河傳》裡說的,好光景忽地又沒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