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西雙方對祭祀時應帶鮮花或食物有不同見解。 資料圖片
重陽掃墓,孝子賢孫揮汗如雨,擔着金豬果品上山拜祭;卻惹來西方宗教人士的批評,說那是導人迷信的行為,謂先人已逝,又怎可能像活人一樣享用食物?又怎可能擁有庇佑後人的超能力?祭,多麽迷信、落後!
回應這種批評並不困難,只須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即可。如果,攜帶祭品掃墓是迷信;那麼,攜帶鮮花又何嘗不迷信呢?如果,先人已逝不能品嚐金豬美食;那麼,又何能看到鮮花的燦爛、嗅到鮮花的芳香呢?這是雙重標準的謬誤!或許辯者謂:西方墓中人在某些遙遠的地方,仍有知有感;而中國的卻長埋地下早同拱木,不再有知有覺,但這樣的辯解仍是同尺異度!西方另一道辯護之路是:鮮花只代表生人對死者的思念,不涉及死者的感知;如是,則這就很接近中國「祭如在」的精神了,中西文化實有共通之處。
孔子:人須投入真情
孔子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時要把神當作真實存在)」,又說:「吾不與(參與)祭,如不祭」《論語.八佾》。驟眼看來,這很迷信,自欺欺人;但深思下,卻甚務實,立己立人。其實,孔子的意思是:「要達到祭祀的目的,人須投以真實的感情;這樣的祭,死者就像在我們身旁,感受着我們的致敬。」這樣的祭,方有意義;純形式的祭,空洞無義,孔子不屑為之。
不必預設故者泉下有知
對於幽冥世界,中國人一向理性,從來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務實態度。就是到了今天,科技進步如斯,人對死後如何,仍然茫然無知。但這並不影響中國人重視祭,那因為,人對死者有真實感情,祭能立己使感情淨化端正;另外,祭能立人對後輩有教化之功。注意,實現這些意義,不一定要預設死者地下有知,卻須要求祭者心中有情。舉例言之,人到香港仔華人墳場憑弔文化巨人蔡元培,不必預設蔡先生泉下有知,但須要求致祭者對他心存敬意,敬仰他對五四運動的貢獻。這樣的祭祀,氣氛莊嚴肅穆,與會者好像真的感到蔡先生在天之靈得到欣慰,這叫「祭如在」。倘若有學生同往,則更收薪火相傳之效。這樣的祭,思慕賢人,推己及人,方有價值。
五四以來,西潮東漸;人愛把科技成就、經濟成果與其他文明混為一談,以為這兩方面有成其他方面就必然進步,那不是的。彈得一手好鋼琴,不一定通曉書法。科技與幽明,是兩個不同範疇的世界;愛因斯坦與孔子,是兩個不同範疇的巨人。祭,不是迷信、落後;如果,祭的是生人的心,而不是死人的口腹。■圃丁
作者簡介:現職中文教師,大學畢業之後,全程投入教育事業之中,一晃眼30多年。知命之後,回歸中國文化;躬耕校園一隅,推廣儒道,自得其樂。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