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茶杯和茶壺是引發文人想像力的重要媒介。 網上圖片
茶壺、茶杯,華人社會裡何等普遍的東西,卻常是引發文人想像力的重要媒介。民初文化怪傑辜鴻銘在論及男女婚配時,即曾取茶壺茶杯為喻,說一個茶壺,當然得配多隻茶杯,故男子妻妾成群實天經地義──今日聽來,能不咋舌?「創世紀」詩人張默、辛牧,都有關於茶壺、茶杯的新詩,叫人喜愛。
言少義多 配搭多變
張默的〈茶壺〉詩說:
設若丟掉
杯子
留它何用
雖然只有3行,看似簡單,但詩行當如何組合、如何理解的問題卻十分有趣──若把詩題的茶壺看成詩裡的「它」,全篇的意思便是「設若丟掉杯子,留茶壺何用」;若把茶壺看成被丟掉的,則全篇又變成「茶壺設若丟掉,留杯子何用」。這種配搭多變的設計,已甚新奇,而詩人欲表達的物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也因壺不能沒有杯、杯不能沒有壺的雙向印證而顯得更為深刻。全詩言少,但義多,能給讀者廣闊的想像空間。
從「空」杯嚼出千頭萬緒
辛牧則以茶壺、茶杯分寫兩首詩,俱各3行,〈茶壺〉詩說:
一隻古老的茶壺
我用今日的開水
泡開一壺陳年的普洱
其特色在時間點的跳躍:先是「古老」,繼而「今日」,再來「陳年」,詩人舉重若輕,藉着小小的茶壺,處理的卻是「古」「今」的大命題。因泡茶的舉動融合了「今」與「昔」,讀者在追蹤詩行而穿梭古今之餘,亦不妨泡一壺花茶,像哲學家般,反思時間的意義。
辛牧的〈茶杯〉詩則說:
有時盛着茶葉淡淡的鄉愁
有時盛着高粱濃濃的鬱卒
有時盛着一口空空的大口
杯子多用來盛載液體,故盛着茶葉或盛着高粱酒應該很易理解;但杯子空着的時候,辛牧也說它有所盛載,即「盛着一口空空的大口」,這不是很奇怪麼?細讀之下,這與〈茶壺〉結合「古」「今」相類,乃是融貫彼此矛盾的「空」、「有」,接近於佛家思想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當中饒富哲思,吸引讀者反覆咀嚼,從「空」裡嚼出千頭萬緒來......
最近一年,台灣詩界熱情地投入到「小詩」創作之中,徵獎、研究一浪接一浪,百家爭鳴,異彩紛呈。張默、辛牧上舉的3首詩自然都是「小詩」,而它們告訴大眾的,便是優秀的「小詩」從來不小,作品的思想與內容都非常深刻、豐富。讀者們,也會試着拿諸如茶壺、茶杯等日常小物件,發揮想像,創作文字經濟而意義豐贍的「小詩」嗎? ■余境熹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語言傳意學部講師
學部網站:http://clc.hkct.edu.hk
電郵:dlc@hkct.edu.hk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