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化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用藝術詮釋學術 藉學術訴求現實


放大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鄭宗義致辭。郭楓 攝

香港文匯報訊 由香港儒藝青年文化協會主辦的「當代新儒家譜系」藝術展日前在香港理工大學成功舉辦開幕式。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鄭宗義、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教授兼課程總監翟志成、民建聯副主席彭長緯、儒藝青年文化協會主席李楊洋,以及創作者曹璇等出席並為畫展揭幕。該藝術展隨後還將於11月中旬開始,在香港理工大學包玉剛圖書館進行歷時一個月的延續展覽。

當代新儒家是民國以來產生的基於當今現代性的儒家思想學術流派。他們的思想理念一反「五四」對中國文化否定態度,提倡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而且在政治上始終追求「變革」,成為至今仍具話題性的原因之一。在談到創作源起時,藝術計劃的創作者,來自山西太原的青年藝術家曹璇表示,「當代新儒家學者中很多先輩都非常關注政治現實,甚至具體到香港的民主。他們既不提倡照搬西方模式,也不全盤否定中國文化價值,而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尋求兩者之間的融合與調和。對我們思考香港社會當前的問題與矛盾其實非常有啟發,是另一種思考的角度。」

是次展出的12幅版畫的形式創新,曹璇首先選取了當代新儒家發展過程中三代學者共12人作為代表。其次她為每位學者一一對應找到「提名人」,這裡的提名人是這12位學者的弟子或相關研究者,邀請提名人撰寫一段學術生平介紹,然後將這些文字轉換為電腦語言萬國碼(Unicode),再與所有學者的肖像進行藝術處理,最終以伊登十二色環排列,形成「當代新儒家譜系」。對於該藝術計劃的理念,曹璇表示,「如今是讀圖時代,想要傳播高深學術,藉助圖像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切格瓦拉的頭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12位提名人來自兩岸三地人文領域的頂尖級學者,包括在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馮友蘭弟子陳來等。

作為提名人之一的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鄭宗義表示中文大學哲學系與當代新儒家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其前身便是由錢穆和唐君毅等人創辦的新亞書院。「當代新儒家思想在過去的一個世紀已經由一代代學者研究和發展,但如果要把他上升到哲學思想的運動,讓我們能重新認識中國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價值觀,他也應該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和媒介來表達,不僅在書本和學術論文中,好像今天通過版畫來呈現,讓這一思想生長到社會更深的層面,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事情。」

儒家文化在港的政治文化經濟究竟該扮演的角色? 而對於儒家文化在香港現代社會中的地位與影響,鄭宗義表示「並不樂觀」,「香港幾乎所有的社會性問題都在一個沒有文化的狀態下去討論,中國文化、儒家思想,從來沒有進入到香港正在發生的政治社會很多方面的討論當中。中國文化不僅在香港的學術圈當中,在香港的政治文化經濟當中,究竟應該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我想這值得大家去思考。」

當代新儒學概念應更寬廣

該藝術計劃體現出強烈的學術性,為此,曹璇專門邀請她在理工大學中國文化碩士研究生教授翟志成作為此藝術計劃的學術顧問,對於學界普遍存在爭議的當代新儒家學者劃分問題,翟志成先生給予了精當的論述。「雖然余英時先生曾經指出他的老師錢穆先生和他自己都不是新儒家,但我覺得當代新儒家學者不應該僅限於一個窄的範圍,僅僅包在宋明理學和熊十力先生的學生下。當代新儒學應該是一個很寬的概念,這一學說認為中國文化和儒家文化都是具有普世的價值,以及相當重要的現代意義,在這個意義上說,我覺得當代新儒家學者是可以包括這些學者的。」

翟志成補充說,如果沒有錢先生和唐先生在香港開辦的新亞書院這一文化「復興基地」,當代新儒學大概都不能生存和發展下去。「我很高興看到曹璇能把『當代新儒學在香港的再出發』這一碩士課程,很好地和藝術結合在一起,呈現出這一個全新的視覺形式。」

感動對中國文化的努力堅守

青年藝術家曹璇在西安美術學院拿到藝術學士,其後在北京798參加多項藝術活動的組織和策展,並在中央美術學院西方藝術史專業進修,2012年來港深造,拿到香港理工大學文學碩士。在開幕式的致辭中曹璇表示,「我認為純粹之美是存在的,這種美不應該僅僅停留於形式的層面,更應該追溯為一種本質的精神。

在談到這次創作的動力時,曹璇說,「令我在創作中非常感動的是,當代新儒家學者們對於中國文化近百年的努力與堅守!」

這種堅持不僅是對於本質精神的執着,更是對於純粹美的追求!當代新儒家譜系也正是受到這份執着力量的召喚而創作出來的。

相關新聞
MR.COOL心中的柔軟:「Not About Pop Songs」 (2014-10-08) (圖)
用藝術詮釋學術 藉學術訴求現實 (2014-10-08) (圖)
香江畔 論國學 (2014-10-04) (圖)
走東走西:占士邦誕生地 (2014-10-04) (圖)
古民居博覽園將陸續開放 (2014-10-04) (圖)
體驗韓國多元文化 (2014-10-04)
文物修護:科研、硬件與觀念的融合 (2014-10-01) (圖)
兩首紀念鄧小平的歌曲面世 (2014-10-01) (圖)
內蒙古舉行大型紀錄片《話說草原》開機儀式 (2014-10-01) (圖)
張賢亮遺體告別儀式銀川舉行 鐵凝、馮驥才等敬獻花圈 (2014-10-01)
台灣月2014 細說台港故事 (2014-09-27) (圖)
歐陽中石書中華古訓 宣揚以「德」統領全局 (2014-09-27) (圖)
全國美展開幕 578作品供欣賞 (2014-09-27) (圖)
書畫名家相約寧夏 (2014-09-27)
走東走西:寫書人沒落 (2014-09-27)
「嶺南意象」入校園-伍月柳水墨畫展日前開幕 (2014-09-24) (圖)
青年聾人的色彩夢 (2014-09-24) (圖)
超越懷舊攝影 回應社區變遷 (2014-09-24) (圖)
第十二屆中西部民歌(花兒)歌會閉幕 (2014-09-24)
首屆全球華人書畫展 國慶在京舉辦 (2014-09-2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化視野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撟游漲鞎⊥錇��鞟�埈�� 
2020撟游�拇� 
2019�典�见�拇� 
�屸���塳璇苷�卝�滢耨閮� 
鈭墧散����𤾸�滩店憭扳� 
擐硋�蝎菜葛瞉喳之���慦㘾�𥪜陸�� 
撱箏��70�𪂹撟� 
�鴌�錇�𥼚���2019 
�鰵��见�删���瘥坿�箇�𡒊𢥫�� 
�抅�𧋦瘜�30�𪂹撟� 
��𥕦�銝齿�� 
擏鞉葛�券�𡃏�滨�罸�𧢲𦆮�𠯫 
蝘穃肟瞏格��𨺗璅���匧僑�虾 
��䀹�閖�擧惣�㘚 
擐蹱葛��躰�脤�睃陸隢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