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從《岳陽樓記》可感受知識分子的患憂意識與承擔。圖為岳陽樓畫作。 網上圖片
文言十二篇 之一
根據新學制檢討,中文科將於2018年文憑試的閱讀考卷中,重設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12篇,主要評估學生能否熟記學習材料的精華片段、掌握基本文意及篇中的文學、文化內涵。
雖然本學年的中三同學才是第一批應考新試卷的考生,但12篇學習材料實為經典作品─其語言具典範性,文質兼備,具豐富的文學文化內涵,故就算不列為必考材料,也宜精讀。本屆及未來兩年考生,尤其視文言為畏途者,如能以此為入門,細心研習,對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識、文學元素、文化內涵,當受益不淺。現試從文化內涵略談學習的方向及方法。
盛載儒道思想精粹
經典的文學作品是文化的載體,同學通過研習12篇材料,可窺探中國文化的幾個主要概念:
1. 君子─完美人格的體現(論仁、論孝、論君子)。
2. 尊師尚學、重道尊古的精神(師說、勸學、念奴嬌.赤壁懷古)。
3. 知識分子的患憂意識與承擔(出師表、岳陽樓記、六國論、登樓)。
4. 捨生取義的高尚情操(魚我所欲也章)。
5. 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逍遙遊、山居秋暝)。
選篇盛載了儒家的淑世思想、道家超脫境界,如能一一細讀,反覆吟詠,深切領會,可對中國文化有概略理解。例如要了解傳統知識分子特點─「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一個傳統讀書人當仁不讓、勇於承擔的形象便躍然紙上。
思考「古論今用」爭議
同學更可嘗試連繫現實生活,提升思考深度及層次。例如我們重視生命的價值,但孟子卻提倡「捨生取義」;現今社會享樂主義盛行,范仲淹卻說「後天下之樂而樂」,古人是否陳義過高?所論是否不合時宜?結合現今社會現況,加以思考分析,將更能體悟傳統精神的價值所在。
觸類旁通 窺探中華全貌
如能更進一步旁及其他相關篇章,延展閱讀,則可由點及面,對中國文化有更全面的理解。例如研習《岳陽樓記》,可與蘇軾《超然台記》一併閱讀,以了解古人如何借記修繕樓台,登高臨遠,以抒己懷;《始得西山宴遊記》不妨與《醉翁亭記》共賞,以了解古人山水遊覽文學所呈現的出世及入世情懷。
當然,要窺中國文化全貌,12篇學習材料亦只是個起點,延伸及補遺是必須的。建議今年或未來兩年的考生,不妨細研12篇,以補足文學文化養分。至於本年度的初中同學,則須全面深入掌握,相信各校老師也會從課程組織入手,協助同學逐步積累。同學亦宜主動,或可先行自習、背誦較淺易者,了解大概,以鞏固文言學習基礎。■陳玉燕老師 風采中學
作者簡介:風采中學中文科科主任,曾任教中國語文科、中國文學科、中國語文及文化科。閒來好閱讀,亦喜書法,愛遊歷及思考。
學校簡介: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由余風采五堂會贊助,坐落新界北區,於2002年創立,提倡「品學共融」,並以「風、度、文、采」為校訓,期以教育專業及創新精神,凝聚家長及社會力量,建立一所不斷求進的學校,培養新一代成為主動學習及具責任感的良好公民,充分發揮個人潛能,為社會和國家作出貢獻。學校亦期望通過教育研究及實踐探索,為香港的教育模式提供新經驗、新突破。
■預告:「『談文言十二篇』之二」將於11月12日(星期三)刊登。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