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糧食入庫。本報洛陽傳真
今日是「第34個世界糧食日」,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日走進被譽為「天下糧倉」的河南省,走訪洛陽市孟津縣的河南中儲糧洛陽直屬庫主庫區。這裡是當地的最大糧倉,剛進入儲滿小麥的庫房,陣陣麥香撲鼻而來,平靜如水面地存放於此的小麥讓人喟歎驚喜,抓起一把放在手中,敬重之情油然而生。該庫區副主任魏紅偉說,這樣儲存既方便工作人員的日常檢查,又能讓糧食均勻呼吸。
這座糧倉以儲藏小麥和玉米為主,於2011年建成投入使用。魏紅偉介紹:「這個庫區由10座設計容量為1萬噸的倉庫構成,在特殊時期足夠全市近700萬人吃上2個多月。」■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蕊、金月展 鄭州、洛陽報道
入倉前先「體檢」 分類
存儲於此的小麥來自不同渠道,有的是臨近的農民自己送過來的,有的則是縣區的收購站用大卡車統一送來的,質量參差不齊,所以必須嚴格經過「體檢」把關,將糧食分級入倉。
一輛滿載幾十噸重糧食的大卡車該如何「體檢」?魏紅偉表示,大卡車駛進庫區大門的時候,司機都要登記相關的信息即獲得一個「電子身份證」,質檢人員手持扦樣器(糧食水分測量儀),在卡車上不同位置取樣10次,採集30份初樣品。之後水分檢測、容重、分級等次第展開,1升小麥樣本重量不得低於750克,100克樣品中挑選出的「病殘」小麥不能超過8克才算達標。隨後,小麥要經過數十米長的傳輸帶進入清理篩,清理出麥秸稈、泥土等雜質後,淨糧悉數入倉,殘糧和雜質則會隨卡車帶走。
魏紅偉說,過去糧倉完全依靠人工管理。「每日靠工作人員巡視,通過溫度計、濕度計等計量工具獲知一些溫度、濕度等基礎信息。而是否有蟲、發霉等信息則只能靠經驗來判斷。
電子監控減少發霉生蟲
「有極個別地方工作人員散漫,很容易導致糧食發霉生蟲而無人問津。」一位在糧食局工作多年的糧庫人員痛心地告訴記者。但如今這樣的問題則很少出現了。「現在糧倉都是電子監控。每個糧倉裡會均勻垂直地插入96根測溫電纜,每根電纜設置5個測溫電阻,通過電腦遠程實時監控。溫度過高或過低,電腦上都會出現紅點警示,工作人員據此採取相應措施。」
「倉內的感應器將各類數據實時傳輸給控制室,經過網絡分析庫情後,會給出處理意見。糧食出入的庫容、重量變化,在控制室裡就可一目了然,上級領導都可以遠程視察工作。」魏紅偉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