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間為趙紹惠。記者馮晉研 攝
遇火被鋸全無所遁形 每棵成本千元廣泛用更慳皮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晉研)本港近年發生多宗塌樹事件,造成人命傷亡,負責樹木管理的政府部門被質疑監管不力,引起社會關注。為針對有關情況,香港中文大學研發出「護樹監控系統」,透過多種傳感器自動監察樹木的潛在倒塌風險,樹木被火燒、被敲打和鋸斷等異常情況亦無所遁形,可作為塌樹的預警。參與研究的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教授鄭進雄初步估計,檢測一棵樹的成本約為1千元,希望技術可以廣泛應用,相信普及後,成本會進一步下降。
「護樹監控系統」獲中大崇基書院資助近百萬元,由該校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教授鄭進雄和生命科學院教授趙紹惠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共同開發,旨在為樹木監察員提供即時數據,藉以分析樹木有否出現的異常情況。
系統收集聲波溫度濕度數據
鄭進雄表示,研究團隊今年3月在中大巴士站一棵有問題的雙翼豆安裝傳感器,進行了兩周測試。系統將不同傳感器安裝在需要監察的樹木,收集聲波、溫度、濕度和傾斜度等數據,再透過無線通訊功能軟件傳輸至中央監控中心進行監察。他又表示,以往政府每年派人檢查同一棵樹木一次,在新系統下,管理人員隨時可抽出監察中的樹木的資料和變化情況,供園藝師跟進。
危樹分枝不懂返原位或出事
塌樹釀成人命傷亡,引起社會關注樹木的安全性,而新研發的系統就可以監察斜樹和危樹。鄭進雄解釋,樹枝擺動令分枝與分枝之間角度出現傾斜,「健康的樹被擺動而改變角度,懂得返回原位。相反,如果(分枝)不懂返回原位,角度持續變大,可能出現問題」,需要園藝專人跟進。他又舉例,假設監控中心的資料顯示,某樹出現溫度上升和濕度下降的情況,可能正遭到火燒;如某樹的聲波出現連續的震動,可能正被敲打或者遭鋸斷。
不過,系統有一定的限制,鄭進雄補充指,系統目前難以辨認被真菌侵蝕的樹木,有待改進。傳感器目前可防水,但野外環境複雜多變,動物和風雨或影響儀器的運作,可能會出現誤報,而傳感器的自然損耗,其壽命和電量至少要維持一年才可配合政府定期的監察樹木工作 ,均是需要克服的困難。
鄭進雄表示,目前聘用專人檢測樹木的費用由兩千元至1萬元不等,收費不菲,而新技術下,初步估計檢測一棵樹的成本約為1千元,相信廣泛應用,增加檢測樹木的數量,成本會進一步下降。他指,未來會向樹木管理辦事處等相關政府部門推廣技術。
趙紹惠建議,將古樹名冊載列的500多棵古樹、珍貴的樹種如價格昂貴的土沉香和羅漢松,以及街邊的樹木,納入新系統的監測範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