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川北聖人」張瀾
宿正伯
1946年元旦,蔣介石發表政府主席公告,正式開啟政治協商。1月6日,國民政府成立秘書處,並公佈參會人員名單。最初,國共雙方商定的與會單位只有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中國民主同盟、社會賢達4個方面,每方9人,共36人。但在國民黨慫恿之下,民盟內三黨三派之一的青年黨要求在民盟的9個名額中獨佔5個,否則就退出民盟。這一要求遭到民盟拒絕。青年黨從民盟中分裂出去。由於青年黨的影響力很大,為了使政治協商會議順利召開,中國共產黨作出讓步,主動讓出2席,國民黨讓出1席,另在總名額中加2席,滿足青年黨5個名額的要求並作為一個單獨方面與會。
1月10日,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開幕。參加會議的有5個方面38位代表:國民黨8人,共產黨7人,民盟9人,青年黨5人,社會賢達9人。民盟是其中代表數最多的政黨,其作用舉足輕重。為什麼民盟會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們有必要聚焦一下其主要領導人、有「川北聖人」之譽的張瀾先生。
張瀾1872年出生於四川南充。其父張文倬是鄉村塾師。張瀾自幼隨父耕讀,飽學經書,1902年入四川尊經書院深造,1903年因成績優異被選送留學日本,次年因倡言慈禧太后還政光緒帝而被押送回國。1909年,參加過立憲運動。1911年領導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四川保路運動(辛亥革命導火索),在歷史上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跡。
民國初年,國內局勢動蕩不安。張瀾曾出任國會議員、川北宣慰使等職。任川北宣慰使時,應酬從不開支公費,因而負了一身債。離任時,還是母親賣掉了僅有的8畝薄田才償還了債務。
1915年,從北京輾轉返滇的蔡鍔發動雲南起義,率軍北上。張瀾聯絡川軍率先響應,在南充宣佈獨立,全川繼起聲援,有力支持了討袁鬥爭。共和恢復後,張瀾任四川嘉陵道道尹,主持川北庶政,1917年升任四川省省長。其時,他的妻子仍然留在鄉村種田養豬,這在民國官場被傳為奇談。張瀾主政四川期間,倡行民主,興辦教育,發展生產,造福一方,人民安居樂業。老百姓親切稱之為「川北聖人」。
1918年,四川省省長行署在北京設立。張瀾入京並積極支持新文化運動。1920年回南充從事教育工作。
1925年,張瀾擔任國立成都大學(今四川大學)校長,倡導思想自由、學術自由,兼容三派社團,即共產主義者的社會科學研究社、三民主義者的健行社和國家主義者的惕社。
1930年,為抗議國民政府壓制學術自由,張瀾辭職再返南充,從事中小學教育。抗戰初期,張瀾親自創辦南充建華中學並出任校長。有一次,在學校訓育主任給學生講話提到「蔣委員長」四字時,學生馬上變稍息為立正,張瀾怒斥道:「你們在做什麼?提到中華民國不立正,提到中華民族不立正,真是豈有此理!」師生聞之均肅然起敬。
連載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