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妮卡
二十多年前首次去大英博物館參觀木乃伊,恐懼感多過好奇心。木乃伊全身包裹,僅露出顱頂一小撮頭髮,靜靜地躺在玻璃箱內。他的裹布霉爛,隔着玻璃也像聞到噁心的霉臭。不敢趨前,遙望他,心裡說:「終於見到了。」除此外,沒膽量也沒興趣進一步研究。
後來去埃及旅遊,參觀開羅國家博物館,再次和木乃伊邂逅。館內的木乃伊數量多得很,但遊客更多,噪音不絕,像走進菜市場。人氣盛,不再恐懼,卻擠不進人堆裡細看他,心想:「千萬別吵醒你。」
這個夏天,大英博物館展出新一批木乃伊,揚言利用新科技3D圖像掃描技術,將木乃伊的裹布一層層剝開,為木乃伊「注入了新生命」。
大英帝國喜歡「收藏」別國寶物,博物館藏有木乃伊一百二十具,近年選出其中八具進行掃描,還替他們編出八個生前故事,讓觀眾深入了解千年前的古人如何生活,為何逝世。
急不及待趕去看了。這一次,可以近距離和他們親密互動。一副顏色鮮豔的棺材吸引了我,它從未開啟過。我按着3D控制器,透過熒幕,看到棺材裡躺着的,原來是一個身材細小的女童,只佔據棺材三分二面積。
轉動控制器,看到她的恆齒還沒長出來,估計她只有七歲。古埃及絕少為女童屍入棺,相信她出身富貴人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另一個從未開棺的男性木乃伊,牙齒差不多掉光了。3D控制器移向他的心臟,指他死於動脈硬化。
通過新科技,我們可以和四千年前的古人對話。
離開展館時,碰到一位香港留學生。她來倫敦讀博物館展覽碩士班,暑假不回港,在大英博物館當義工,對觀眾進行問卷調查。她告訴我,畢業後希望在西九文化區工作。祝福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