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今年5月,中國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上海同俄羅斯總統普京出席「海上聯合-2014」中俄海上聯合軍事演習開始儀式。網上圖片
中國社科院國際學部主任張蘊嶺詳解周邊經略
匯集了大國外交、周邊外交、多邊外交、「主場外交」等多重內涵,2014APEC北京峰會達成多項共識後於日前落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際學部主任張蘊嶺指出,世界經濟中心兩百多年來首次出現從大西洋兩岸向太平洋兩岸東移的趨勢。當今世界發展的主要矛盾,轉為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崛起與發達國家要維護其主導地位之間的矛盾。而中美兩國在中國周邊地區有一個利益和決心不對稱的問題。該地區對中國極其重要,直接關係到中國崛起的成敗。「弱化美國的主導性,不是要與其對着幹,而是創造新的機制,通過發揮新的機制的作用來平衡,平衡本身就是弱化的過程。」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何凡
張蘊嶺認為,從亞太地區的情況看,這裡是當今矛盾的交匯處,舊的矛盾和新的矛盾交織,發展與安全的矛盾交織,協商合作與爭奪影響力、領導權的矛盾交織。而大國是關鍵,保持競爭性平衡符合各國的利益。「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以及印度等大國都在這個地區。大國正試圖探索建立一種互為接納的過渡期秩序。」
周邊軍事實力 提速縮小與美差距
他指出,對美國來說,該地區主要是維護和擴大自身影響力、制約中國影響力的依托。美國的軍事力量在中國周邊投放過程中會有一定衰減,只能把一部分力量投射到中國周邊,比如海上力量的60%。而中國則不同,可能會有80%至90%的軍事力量投射於此。
「這樣,中國實力的提升就會逐漸使力量對比向中國方面傾斜。中美在中國周邊地區的軍事實力差距縮小的速度,會快於中美總體軍事實力差距縮小的速度。這個變化對中國的周邊影響很大,這也是中國應具有自信的基礎所在。」
經濟優勢提升 「可做美國做不到之事」
而在經濟領域,中國在周邊地區的影響力迅速上升,中國幾乎是周邊所有重要國家的最大貿易合作夥伴,包括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包括整個東盟,如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還有澳洲。這種情況是在地區安全結構沒有發生大變化的情況下發生的。中國經濟的分量在提升,在東亞會有更大的潛在作用,這種大趨勢會影響相關國家對未來的預期。「中國在東亞地區或周邊地區獲得更穩固的經濟優勢地位後,就可做許多美國在東亞地區做不到的事情。」
在他看來,中國經濟優勢在提升,但安全有短板,那就要揚長避短,以對本地區有利的方式,以管控和解決部分本地區安全問題的方式,來弱化美國在同盟體系、地區安全結構中的作用。
張蘊嶺表示,中國可在亞洲地區做很多事情,如「一帶一路」,這是美國沒法做的。要讓外部世界了解中國崛起需要什麼樣的秩序。中國提出「命運共同體」,既然是「命運共同體」,就意味着中國與周邊國家分享共同的利益和解決共同的危機和威脅。共同發展、開放競爭和相互包容,是構建 「命運共同體」的核心理念。
尋求良性互動 保持戰略克制
他說,從長遠的視野來說,中美兩國要實現一種對雙方更為有利、更為持久的利益交換關係。中國的目標是推動更為合理的秩序架構,但需要時間。為此,中國要有必要的戰略克制。
張蘊嶺指出,中國的快速崛起改變了中國與外部世界的權力關係,會遭到多種力量的制約和遏制。中國要消除這種緊張狀態,關鍵在於能否與相關國家建立起互信關係和制度化合作機制,使軍事互動能在相互不感到威脅的框架內進行。
關於亞太自貿區(FTAAP)建設,他認為,FTAAP正處在重要的十字路口,要往前推,不能停滯不前甚至後退。亞太經濟聯繫緊密,但已談成的、各個分散的自貿區協議(FTP)規則不一,令企業無所適從,而統一開放的自貿區符合所有各方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