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王玉慶。馬玉潔 攝
香港文匯報 ‧人民政協專刊訊(記者 馬玉潔)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十一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核安全局原局長王玉慶近日在2014氣候變化綠皮書發佈會上表示,國家從新世紀以來明顯增長的灰霾天數與迅速上升的碳排放密切相關,以煤炭為主的高碳化能源結構導致的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排放已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須加以改變。
據北京市環保局今年4月發佈的數據顯示,北京市全年PM2.5來源中區域傳輸約佔28%至36%,本地污染排放佔64%至72%,其中機動車、燃煤、工業生產分別佔31.1%、22.4%和18.1%。王玉慶指出,除了機動車和燃煤採用高碳的化石能源,工業源和外來區域傳輸源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化石能源。「灰霾來源中化石能源的燃燒估計要佔到70%至80%,甚至更高。」
快速城鎮化為低碳發展提供機遇
《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4)》指出,根據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人均碳排放峰值大約出現在城鎮化率70%左右的階段。2013年中國的城市化率為53.73%,預計到達70%還需15年左右的時間。在王玉慶看來,未來城鎮化的發展在給控制碳排放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存在着很大的減排機會。
以供暖分戶計量為例,王玉慶說,過去都是為一個單位、一棟樓集中供暖,供熱表都是單位付錢,每家每戶無法計量,帶來大量的浪費。「這邊說節能,那邊可以開着窗戶但屋裡暖得很。」他表示,像供暖分戶計量和老建築的保溫改造等都是很好的減排機遇。
環境改善關鍵期:未來10年至20年
王玉慶強調,未來的十年到二十年對我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從中等收入水平進入高收入水平的關鍵階段,也是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和環境改善的重要階段,是能源結構調整、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時期。「對於灰霾比較樂觀的預測,在2020年前後在北京等地會有所好轉,但是根本改善可能要到2030年,跟溫室氣體頂峰排放時間差不多。」他表示,要在關鍵階段達到預期的目標,靠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更要靠依法治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