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 ‧人民政協專刊訊(記者 何凡)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徐憲平(見圖)近日在2014中國智慧城市創新大會指出,從現實情況看,信息資源的開放、共享、利用仍是難啃的「硬骨頭」。要解決好此問題,須從體制機制入手,建立制度保障。中央層面將加強統籌協調。「目前我們正會同11個部門大力實施信息惠民工程,推動跨層級、跨部門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近期還將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提出我國大數據發展戰略及其實施意見。」
徐憲平表示,隨着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管理的難度越來越大,服務的壓力越來越大,傳統的方式難以適應。要加大信息數據共享力度,運用大數據等技術,實現精細化、精準化管理。
「信息化帶來的城市管理和服務模式的改變,已然倒逼城市建設機制的創新。智慧城市建設,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形成共識、形成合力。發揮政府規劃和引導作用的同時,須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放開准入、放開市場,通過特許經營、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引導社會力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智慧城市建設,建立新機制,開創新局面。」他說。
慎防智慧城市成政績工程
今年8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8部門聯合發佈《關於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第一個系統性文件。徐憲平指出,目前國家發改委等25個部門已成立部際協調工作組,將緊密配合,系統研究制定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配套政策,推動綜合性試點示範。
「城市信息化工程各級政府投入不少,有的並沒有起到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作用,也缺乏體制機制的支持,最終導致智慧城市成為標籤式的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徐憲平強調,智慧城市不能只注重技術上高精尖,不注重實際應用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