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看報道,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去年發表報告,以兒童貧窮率、肥胖率、教育普及率等數據,評比廿九個先進國家的兒童快樂排名,首五名全部來自歐洲,其中荷蘭的小朋友,被譽為全球最快樂。另一項評估全球學生學習能力的結果,名列前茅的也是荷蘭。
研究快樂的學者認為,秘訣就是讓孩子有更多選擇的自由,例如參加甚麼課外活動、升學讀甚麼學校、看甚麼書,荷蘭的父母不會包辦,都是鼓勵孩子自己揀。有得揀,所以快樂;有快樂,所以學習能力高。
荷蘭的孩子在學校快樂,因為小學階段是玩的學習,較高年班才有些功課,學校也不會公布學生成績排名,沒有比較。當地的父母也不着重孩子一定要上最好的學校。孩子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成長,放任自如,理所當然快樂。
相對香港小朋友,香港的父母千方百計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比名校,比分數,比排名,父母安排孩子課餘參加補習班、樂器班、運動班,孩子完全無得揀,他們是否因此不快樂呢?倒也不見得。
朋友讀小學的孫兒,課餘補習、彈琴、風帆、攀石都玩上了,不知多快樂。成年人眼中,他們很苦很累;但在小孩子的世界,未必如成年人所想如此。有競爭才有進步,體育運動成績好的學生,鬥心特別強,有鬥心,學習成績也會高,遇到挫折,也有搏鬥的能力。
歐洲國家人口少,社會福利高,相對競爭不大,孩子揀甚麼,即使揀錯了都無所謂;但香港社會經濟模式、人口密度,與歐洲國家完全不同,面對的競爭大多倍,起步揀對了,少走了彎路,這是不爭的事實。
快樂,可以當飯吃嗎?在荷蘭可以,在香港就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