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張衍榮
內弟寅生十幾歲便到漢口討生活,幾經輾轉,最終落腳在車水馬龍、販夫如雲的漢正街,幹起了「挖地腦殼」。
甚叫「挖地腦殼」?那是武漢人對擺地攤的戲謔,既有調侃嘲弄,也有鄙夷不屑。不難想見,一個要地位冇地位,要形象冇形象的非典型行當,雨雪風霜,蠅頭小利不說,還「公一天,母一天」的(武漢俚語,指收入不穩定),但凡有點門路的,誰肯廁身其間?因此,「挖地腦殼」的不是走投無路的市民,便是一窮二白的鄉民,有的甚至還是肢殘胃不殘的殘疾人。
寅生呢,說是鄉民麼,一天農活沒幹過;說是市民麼,又沒有「市民證」(城市戶口);說是殘疾麼,四肢健全。他初中尚未畢業,罹患食道癌的母親便因無錢醫治撒手人寰,時年53歲。父親雖會點木工,卻目不識丁,認為讀書耽誤工夫,是「糟蹋糧食」,對他成天埋頭書本很是惱火,脾氣來時就用斧頭剁他的書包......村上一些老人看在眼裡,都替他惋惜不已。就這樣,少年的他含淚背井離鄉,隻身到了「寸草不生,遍地黃金」的大漢口。
然而,他哪裡知道,「地腦殼」也不是那麼好挖的。風刀霜劍之類就不說了,僅黑白兩道便叫人頭大。
「虎皮幫」人們都見識過。他們看到「挖地腦殼」的,不管你是圪蹴街沿的,還是蹲人行天橋的,見面就橫眉豎目,掀攤子,攆你滾蛋,誰叫你佔道經營的?誰叫你影響市容市貌的?......後來,社會輿論壓力大了,人家策略上也與時俱進了,你不是下跪求他高抬貴手嗎,人家也給你跪下,指指身上那套灰不溜秋的「着裝」,求你高抬貴腳:「師傅啊,你也讓我吃碗飯吧!我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啊!」遇到這種情形,誰還不識相趕緊配合,麻溜收攤子閃人?打一槍換個地方嗎?呵呵,他們兵多將廣啊,街頭巷尾遍佈,你朝哪裡躲去?見天都這麼操練幾回,你還挖什麼「地腦殼」!
至於便衣團夥,那就不是一個「躲」字能解決得了的。他們倒是不驅不趕,還口口聲聲說是來保護你的,可那「保護」誰不膽戰心驚啊!他們鼻樑上架副蛤蟆鏡,脖頸上戴根粗得令人咋舌的金項鏈,手插在褲兜裡,皮鞋尖若無其事地就那麼在地上捻着,意思也是你懂的。碰上這樣的主兒,心理上發毛不發毛?人家壓低嗓門跟你說,「夥計,你是明白人......」你躲?你朝哪兒躲?乖乖奉上「保護費」吧,他才懶得管你賺沒賺呢!偌大的漢正街,誰也不清楚這類混混到底有多少。而且,他們常為爭地盤「黑吃黑」,火併過後你方唱罷我登場,地皮是你刮過去他刮過來。
此外,「挖地腦殼」的相互之間還有競爭,就像生雞常被群起而攻之樣,不啄你個頭破血流你不會「綿條」(服軟)。在寸土寸金的地方,誰想插進來分它一杯羹,就得破子亡孫地鬥,漢口話把這叫做「打碼頭」。在「東方芝加哥」打碼頭,談何容易啊!
所幸近些年來區、街政府順應民心,管理上大力改進,將資深「地腦殼」收編,劃出若干地盤,規定時段,收取一定的管理費,讓他們名正言順地擺攤設點,稱做「夜市」。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寅生從東躲西藏「挖地腦殼」,到大搖大擺做「夜市」,前前後後一晃就是二十餘載。
這二十多年來,他的變化之大令鄉親們不勝驚訝:他不但養活了自己,還回家鄉蓋起了樓房,甚至還在漢口娶上了媳婦,如今兒子都上初二了。眼下,灣子裡的老少爺們對他羨慕不已,尤其先前替他深感惋惜的那些老人,都把他視為教子榜樣:「看到冇,人家寅生一冇靠到爹,二冇靠到娘,獨打鼓,獨划船,都是自己一個人在外頭『纏』(念chàn,武漢方言,意為打拚),不光纏到了房子,還纏到了媳婦......」
對鄉親們的這些稱道,寅生並不在意。他曾對我談起過。他說,只要是個健全的人,不好吃懶做,不嫖賭逍遙,好生搞,在今天這樣可以各顯身手的環境下,蓋間把房子,討個老婆,有麼事好難的呢?說句不好聽的,就跟那豬啊狗啊找食吃一個樣,不過一點本能而已。如果非要說它是個奮鬥目標的話,我敢說百分之百都能實現。因此,這沒什麼好誇耀的。
他這樣說讓我有點刮目相看:不錯,話也的確在理,但是,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你不追求這個,還追求什麼呢?我問他:那你對什麼感興趣呢?或者說,你最看重的是什麼呢?
他淡淡一笑,說,其實蠻簡單,就四個字:贏得尊敬。
贏得尊敬?
是啊,他說,一個得不到尊敬的人,錢再多,又有甚麼味呢?真的,無論走到哪裡,人家都不尊重你,都瞧不起你,都鄙視你,臭烘烘的,難受不難受?沒有尊嚴嘛!網上電視上現成的例子多得很。你看,那些跑到國外去的中國遊客,哪個是窮人?誰是吃了上頓愁下頓的?恨不得個個腰纏萬貫,人人財大氣粗。可是,舉止呢?躊躇滿志的,一擲千金的,橫七豎八的,俗不可耐的,亂扔亂甩的,隨地吐痰的,大聲喧嘩的,「題字」留名的,甚至還有大庭廣眾之下恬不知恥抓撓人家街頭裸體雕塑生殖器的......真叫人無地自容啊!暴發戶嘴臉,暴發戶做派,暴發戶嗓門,暴發戶心態......整個一暴發戶文化!自己看了都臉紅,叫人家老外如何瞧得起你!我們總是有人詭辯,說他們只是少數,只是個別。可是,這些人一出國門,人家就說你是中國人。人家說錯了嗎?沒有哇!他無形中就代表着中國,代表着中華民族,你向誰喊冤去?
他說,這就說明物質文明易,精神文明難。同時也告訴我們,任何個人,任何民族,真正贏得世人尊敬的,往往不是什麼輕裘肥馬,乃是舉止文明,氣質高雅,精神高貴。
他這番談吐令我大吃一驚!沒有想到,我這位小老弟,一介草民,竟有如此認知,如此追求,如此情懷!這就是當年那個不幸早年喪母的農家少年嗎?真可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啊。
他還告訴我,當年經歷過的那些磨難,如今都已變成了資本。不但體現在如何做生意上,更體現在怎樣做人上。現在,他的地攤就經常有很體面的老闆前來請教:為什麼你的生意總是這樣好?什麼樣的貨好走?哪種貨該到哪裡去進(買批發)?甚至還有位爹爹把他們夫妻擺地攤的事編成順口溜,像唱「蓮花鬧」樣常到他們攤前唱上一曲......他贏得了尊敬,實現了願望。
他不無自豪地說,莫看夜市攤子不起眼,儘是些針頭線腦,發卡扣子之類,其實蠻多學問的。
是啊,誰能料到,區區一個地攤,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沒有叱咤風雲的壯舉,卻也照樣能活出一份精彩呢?或許,這就是普通百姓的人生哲學?■網上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