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世界中文報業協會第四十七屆年會,於二○一四年十月十九日至二十七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我曾為此起草過講稿,談到「中文報業的轉型與創新」的關鍵問題,也許讀者有興趣,特輯錄如下:
在談到「中文報業的轉型與創新」問題,我感到很擔憂。因為中文報業在要求創新及轉型的同時,有一點為同業所忽略了,就是創新與轉型的目的是什麼?
美國大衛.哈伯斯塔姆(David Halberstam)在《媒介與權勢》(The Powers That Be)一書中指出:「不可否認的是,全世界面臨着一個真實的困境。即隨着全球化與『社會市場化』的加速,以社會利益標榜的『第四種權力』正在蛻變為一個空殼,失去了制衡其他權力的真義與初衷。」
這裡所說的「社會利益」,套我們的說法,即「社會公器」。
換言之,在報業創新和轉型過程中,我們有否注重質量提升及辦報的理念,即「第四種權力」。
在當今網絡發達的社會,網絡信息十分快速,許多新聞都是即時在網絡傳播,為了趕新聞、滿足好奇的讀者,不少網絡新聞都未經過求實求真,以致「假大空」的新聞飛短流長,可謂沙塵滾滾,流沙俱下,更有甚者淪為散布假新聞消息的媒介,其影響是極壞的,其後果是堪虞的。
以下,我想援引五年前逝世的著名傳媒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節目主持人沃爾特.克朗凱特(Walter Cronkite),處理新聞手法的嚴謹態度--
當克朗凱特二十歲光景,剛從戰地記者轉做電台播音員,某日,老闆氣沖沖地衝入他的辦公室,要求他立即播放一則市政廳大火的消息。老闆說,消息是由他太太報料,因為他的家就在市政廳對面,他太太目睹三個人從市政廳跳下當場斃命!
克朗凱特聽罷,基於職業經驗使然,拿起案頭的電話,準備打電話給消防局核實這則消息。老闆知道後給氣壞了,對他大吼道:「難道連我太太都會錯嗎?」老闆蠻橫地搶了播音器,第一時間把這則獨家新聞播出去了。
新聞播完,克朗凱特也接通消防局電話,消防員對他說,經核實,是市政廳的腳手架着了火,很快被撲滅了,只是小事一樁,No Big Deal!
真理在克朗凱特這一邊,他卻被解僱了。
時下新聞同業,為搶先報道新聞,往往未經核實資料便公諸於世,造成不良的影響。
中文報業巨擘金庸為《明報》曾訂下一篇好新聞的準則「五字真言」:「短、趣、近、快、圖」。
為此,金庸親自作進一步闡釋:
短:文字應短,簡捷,不宜引經據典,不尚咬文嚼字;
趣:新奇有趣,輕鬆活潑;
近:時間之近,接近新聞。三十年前亦可用,三十年後亦可用者不歡迎。空間之近,地域上接近香港,文化上接近中國讀者;
快:金庸初提「快」字,後改用「物」字,即言之有物,講述一段故事,一件事物,令人讀之有所得。大得小得,均無不可;一無所得,未免差勁;
圖:圖片、照片、漫畫均圖也,文字生動,有戲劇舞台感,亦廣義之圖。
選稿的標準,以二十四個字為依據:
新奇有趣首選事實勝於雄辯不喜長吁短嘆自吹吹人投籃
金庸所訂的準則,放諸今天的報業,也相信是行之有效的。
但我覺得「短、趣、近、快、圖」,還應加上一個「準」字--也就是準確性了!
只有傳媒具有求實求真的態度,才不至於在轉型中迷失方向,才不會在創新中失去辦報辦刊理念。我希望,不管什麼時候,我們都要堅決行使「第四種權力」,因為只有作為社會公器,報業生命力才能持久,才具有生存的價值和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