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聶曉輝)政府統計處昨日出版的最新《香港統計月刊》刊載了一篇「1981年至2013年香港死亡趨勢」文章,指出港人的死亡率均持續下降,反映隨着醫療服務進步而更趨長壽。文章指出,本港男女兩性的平均預期壽命由1981年的72.3年與78.5年,延長至2013年的81.1年與86.7年,足以媲美日本及瑞典等正經歷低死亡率的經濟體系。
由於過去30年香港人口急增,死亡數目亦從1981年的24,832人近乎倍增至2013年的43,397 人。然而,在扣除人口的年齡性別結構的影響後,香港的標準化死亡率從1981年的每千人有10.4人死亡下跌45%至2013年的5.7人。
初生嬰死亡率顯著改善
文章指出,一般而言,出生後第1年內的死亡率最高,接着下降到5歲至9歲的最低水平,然後慢慢隨年齡增加而上升。在1981年至2013年期間,初生嬰兒死亡率的改善最為顯著,男性及女性的死亡率分別下跌73%及83%;7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的死亡率亦有適度改善。
1981年至2000年期間,腫瘤、循環系統疾病及呼吸系統疾病屬主要死亡原因。該3種疾病合計導致的死亡數目約佔2000年死亡總數的78%,當中以死於腫瘤的比率最高(33%)。但對於女性而言,循環系統疾病才屬致死的首要原因。而在2001年至2013年期間,該3種疾病為死亡主因的情況不變,惟男女兩性因腫瘤死亡的比率卻分別下跌約5個百分點及1個百分點,因另外兩種疾病致死的比率亦有所下降。
文章又指,在1981年,男性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2.3 年,女性則為78.5年;及至2013年,男女兩性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延長至81.1年及86.7年。一般而言,在冬季月份的死亡數字較高,明顯與天氣冷而導致較多死亡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