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國學新視野》創刊三周年封面書影。 作者提供圖片
彥 火
由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先生當院長的中國文化院,旗下有一份高端文化刊物--《國學新視野》(季刊),我忝為「特約主編」,已出版了三年。
月前,值茲《國學新視野》三周年,我代表《國學新視野》,作了以下的講話--
今天我想談談國學這扇窗子。
著名教育家楊振聲說過:
說起窗子,那真是人類穴居之後一點靈機的閃耀才發明了它。它給你清風與明月,它給你晴日與碧空,它給你山光與水色,它給你安靜的坐窗前,欣賞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話,它打通你與天然的界限。
在一次文化論壇上,我曾說過,有人說,香港是一扇開放的窗子,可以自由吸收東南西北風,我說,香港是一座嬌小玲瓏的文化之橋,中國通過她,可以走向世界;世界通過她,可以走向中國。說香港是嬌小,是對地域、人口而言;說香港玲瓏,因她是通透的、明澈的。
三年前,我們在香港開了一扇國學之窗,希望藉香港的地利,成為海內外國學漢學研究交流的平台。更準確地說,是希望起點文化橋樑作用。
二零一一年,《國學新視野》呱呱墮地,何志平先生在《國學新視野.創刊號》寫道:「《國學新視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出版的。我們有幸延攬到一批海內外國學大師和碩學鴻儒擔任編輯顧問。打開名單,饒宗頤、湯一介、袁行霈、馮其庸、李學勤等諸位教授,還有諾貝爾文學評審、著名漢學家馬悅然教授等,每個名字都讓人肅然起敬。尤為難得的是,他們不僅是顧問,也是惠賜稿件的作者。有了他們的支持,《國學新視野》就有了一流的質素、一流的文章。」
我們期望,《國學新視野》除了國學家和漢學家的專訪外,還有名家名作的深度閱讀,也有國學研究方面的新突破、新發現、新觀點,所以我們闢有「國學新發現」、「國學新知」;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國學》能與現代生活接軌,因此我們設立「古學今用」專欄......。
後來雜誌由許嘉璐院長擔任「總顧問」,使雜誌更上一層樓。
值得一提的是,「國學新發現」專欄刊登了一系列通過電腦程式發現的大批國學新資料,大大豐富了「國學」這個寶庫,我們這次特別邀請主持這個工程的欒貴明教授和本刊特約高級編輯張世林先生介紹這一工程。
我們希望能做到弘揚中華文化之餘,兼顧學術與普及於一身,力圖做到不媚俗,卻能曲高而和「眾」。
《國學新視野》長了三歲,一本學術雜誌在濁溷的商業社會孑然生存了三年,肯定不是一馬平川的,不免有曲折,有起伏,也就不免有點悲壯感了!
創辦《國學新視野》之前,我們曾邀請了海內外的名家舉辦一次籌備會議,聆聽各方寶貴的意見,當時與會的劉再復教授特地捎來一位客居美國的美學大師的話給我,勸我千萬不要辦《國學》雜誌,說《國學》雜誌很難辦。當我死心不息地把創刊號的稿件帶給上海的華訊集團葉簡明主席,葉主席閱後當堂拍板,並請中華能源基金會秘書長何志平先生與我具體談落實細節。可以說,《國學新視野》是在葉主席的催生下誕生的。 (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