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小欣
導演杜琪峯和王晶近日異口同聲嫌香港藝人老化,杜琪峯慨嘆難找三十歲以下女星,王晶指男星多已年過半百。兩位導演沒誇大其詞,應是有感而發。的確,香港不單人口老化,娛樂圈也已步入暮年。
香港娛樂事業本來傲視亞洲,有「造星搖籃」美譽,香港藝人所到之處無人不識,何以在十多年間會「陰乾」?先被日本趕過,近年更遭韓風肆虐?
主因是有了合拍片制度後,香港導演為遷就內地龐大市場、尤其是北方市場而棄港產片的特色。內地市場分南方和北方,南方地近香港,文化背景相近;北方則以普通話為主,對香港文化不太了解,不少香港無人不識的視帝視后在北方並無人氣,南北市場不接軌,所以地道的香港文化、俚語會令北方觀眾一頭霧水。為了整個內地市場,香港導演唯有自絕王牌殺招,結果在合拍片初期的揣摩階段,作品變得不倫不類,口碑票房不濟,令人質疑香港製作。內地的電影製作又已成熟起來,票房動輒是億字單位,香港製作地位動搖。加上,港星接拍內地電影初期,因普通話不靈光,增加製作時間和成本,內地明星又紛紛上位,壓縮港星生存空間。
香港市場萎縮,娛樂公司都不願投資在新人身上,更將發展陣地轉到內地,半放棄本地市場。
屋漏逢夜雨,香港本地媒體出現「毒手」,以抹黑、炒作、寫臭藝人,隱善揚惡做賣點,哪個新人初露頭角馬上用「毒筆」棒打,令新人未站穩已遭破壞形象,對其他香港藝人亦「一視同仁」,謀殺香港藝人聲譽,嚇怕外地娛樂商不敢起用香港藝人,窒礙香港娛樂圈發展。如果「毒手」肯改邪歸正,做有良心的傳媒,雖未必能扭轉殘局,但起碼是個有力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