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人黃麗嬋在癌症末期拿出全部積蓄捐贈的電腦室。 受訪者供圖
回憶22年來香港募捐、內地建校的歷程,周兆康說得最多是「愛國」:因為愛國,所以捐資助學,為鄉村師生「雪中送炭」;一棟棟屹立在山區的美麗教學樓,不僅是捐款者個人對祖國的祝願,更寄托了千萬港人對祖國的支持。
2007年經歷紅雲希望小學面臨被拆遷的情勢,這一度令周兆康和同事們感到心寒:難道花費十多年時間、凝結數百港人心血、投資數千萬善款建設的希望小學,因為政策變故,就毀於一旦?
「對於港人的愛國行為、善心行為,內地政府應珍惜,並且尊重捐款者的感受。」周兆康承認,許多香港社團堅持跟進學校捐款進度,是擔憂學校因政策或人為原因被拆遷、荒廢,令捐款者失望。「我們可以理解政策多變,但不能接受沒交代,慶幸乳源縣政府非常重視教學,第一時間和我們商討對策。」
內地地方政府決策時應多一份「用心」
採訪中,有港人告訴記者:「香港人不是沒有愛,只是傷得多,愛就會變淡。」事實上,無論是汶川地震後港人捐資的學校被無故拆遷,還是為「集中教育資源」而撤銷大量希望學校,內地地方政府在決策時總少了一份「用心」。誠如周兆康所言,一個愛國工會存在的意義是聚攏人心,但如今這份工作面臨的困難越來越多。他期望,內地政府在做決策時更多一份「用心」。只要有心,相信很多矛盾可以化解,很多差異可以包容,人心可以聚攏。
期望有一天,內地可以在不需要捐款者監督的情況下,將港人的每一筆善款落到實處。記者相信,只有港人的愛心留在內地,才是最切實的人心回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