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朋友贈一書,叫《世事.故事.敍事》,由教育學院講師余慧明和劉振國編著,內容是十八個小人物的真實故事,以九○後年輕人為主,也有中年、新移民和華僑,都寫自己或親人的故事。
這文集之出現,是因為作者都參加了一個為大學生設計的敍事探究課程,通過說故事去了解反思自己的經歷,同時也去聆聽別人的故事。恕我孤陋寡聞,原來有人專從事這種研究的,據說還是社會科學的一門功課。我一直以為這種說故事和反思的活動,就叫「文學」﹗
我覺得全書最好看的,還是編者劉振國那篇《幾代人的故事》,因為其中一段,為我解開了一個多年來的疑團,就是為甚麼人會不辭而別。作者是個典型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在香港出生的孩子,父母由內地來港,爸爸在港和內地都有個太太,又各有子女,作者就在不易說得清的家庭關係中長大。從他一路走來的住處,即西營盤、牛頭角、香港仔和現居的沙田,就知道是我們一代的故事:透過努力讀書,由公屋窮小子變為中產專業人士。
我講的那段,講作者本來在西區的小學唸書,到四年級時舉家要搬到牛頭角,即是學期完結他便要轉校,可他不知道如何跟幾個要好的同學道別。暑假來了,只有突然消失。至今天,這仍是他未能釋懷的遺憾。
原文是:「知道要中途搬家轉校這個事實之後,我根本不懂如何面對,壓根兒不知道如何去告訴我的同學,也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情緒。幾個月過去了,直到放暑假前的一天,我也不懂得怎樣開口把轉校一事說出來。就是在這樣沒有好好道別的情況下,我離開了和自己相處了四年的老師、同學、和幾個要好的朋友,也從此跟他們失去聯絡。」於是我明白,有些人不辭而別,原來只是不懂表達和面對而已,他們也不比無端端不見了個朋友的人好受。單是讓讀者感受到這一點,這書已達到原意了。
這書應沒公開發行,有興趣的可電教院試試聯絡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