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陶淵明「歸隱」與現代「隱士」


放大圖片

■ 陶淵明 。網上圖片

文:馬承鈞

「歸隱」一詞,在中國古代屬於「流行語」,說起「歸隱」,自然會想起東晉末年南朝人陶淵明來。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自號「五柳先生」,他還同時贏得「歸隱詩人」和「田園詩人」兩種雅號,最享盛名的代表作乃是《桃花源記》和那首「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名詩。

陶淵明不是中國古代第一個「隱士」,但作為中國文化史上一個令人驚艷文化符號,他無疑是最傑出、影響最深遠、最具人格魅力的歸隱者。

出身顯赫的陶淵明也屬「官二代」,其祖父陶侃曾官至東晉大司馬,相當於「三軍總司令」,他曾有詩云:「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可見他也有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宏圖大志。但隨後家境衰落,為了擺脫貧窮,陶淵明自然要選擇「入仕」。他先做過「江州祭酒」的小吏,很快因「不堪吏職」而辭職,後來又「復為鎮軍、建威參軍」,不久還當上五品芝麻官「彭澤令」。

但幾次做官都讓陶淵明很失望,官場與社會的雙重險惡,令他憂心膽怯幾乎「窒息」,於是決定「了斷仕途」、不為「五斗米折腰」,選擇「就藪澤,處閒曠,釣魚閒處,無為而已(莊子語)」的「避世」方式,回歸鄉里,過上「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隱居生活。可以說,陶淵明的「歸隱」,是中國古代士人一種必然選擇,也是封建時代應運而生的文化現象。

遠離塵世的田園生活,讓五柳先生非常開心愜意。心情好,自然靈感泉湧創作豐碩,於是《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等佳作源源而生。一篇《桃花源記》影響了一千多年,多少人對此津津樂道!

150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身邊依然可見古代隱者的背影,雖然其初衷與意義已與陶淵明時代不可同日而語,不過現代人依然喜歡、崇尚「五柳先生」的生活方式,喜歡吟詠其《歸園田居》的經典詩行。

日前筆者在河南少室山偶遇一位在嵩山「隱居」的青年詩人,他說「《歸園田居》裡的五首詩集中體現了『五柳先生』重歸田園時的新鮮感與滿意度,在他眼裡田園風光與濁流滾滾的官場不共戴天,典型的農家生活處處凸顯迷人的詩情畫意,他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繪田園風光之時,也融入了自己的生活觀念與人格追求。」足見陶淵明影響之廣、之深!他還向我展示他寫的「隱居六首」格律詩。

近日讀報,獲悉一位38歲的成功男士竟然放棄百萬年薪赴陝西終南山當「隱士」的奇聞。此人叫劉景崇,原是廣東佛山一家服裝企業CEO,如今常年隱居在終南山。而在七八年前,自號「終南草堂堂主」的終南文化行者張劍峰的傳聞也曾轟動一時,其所著《尋訪終南》也曾經很叫響。忽然又想起,早在上世紀90年代曾讀過一位叫比爾·波特的美國漢學家在中國出版的《空谷幽蘭》一書,該書揭開了塵封千年的終南山隱士面紗,劉景崇、張劍峰等現代「歸隱者」,與比爾·波特的詮釋可謂不謀而合,成為歸隱終南山過起避世生活的新樣板。

據「終南草堂堂主」張劍峰在《尋訪終南》一書中的分析,現代「隱士」大致分為宗教類、文化類、生活類幾種。出家的僧尼和道士屬於宗教類;作家、詩人、哲學家、傳統文化學者和佛學院學生屬於文化類;生活類的歸隱者比較多元,包括看破紅塵者、婚戀失敗者、事業遇挫者、熱衷山林者、崇尚自由者、身患絕症者、追求長壽者等等,其中不乏真正的隱士,但畢竟身處現代社會,他們多多少少會與外界保持聯繫,不可能完全與世隔絕。張還指出,他們歸隱的時間也不盡相同,有的是一月兩月,有的一年半載,更有的則是長年累月遙遙無期了。

《西安晚報》一位資深報人郭先生告訴我,像張劍峰、劉景崇這樣的長年隱居者,如今在終南山為數不少,且逐年遞增,其中包括商界富豪、黎民百姓甚至政府官員。他們告別燈紅酒綠的都市生活,自願上終南山隱居,尋求、體驗回歸自然的新生活。

郭先生披露,終南山歸隱者中不乏中華傳統文化推崇者。他認識兩位女士,一位是佛山某地產公司董事長助理胡莎麗,一位是廣東品牌服飾「吉祥羽兒」創始人和設計師李曉雯,前者每年上山四五次,已堅持六年;後者受其影響初上終南山。郭君說道,她倆多次對他說,她們不是出家人,只是推崇一種回歸自然的簡單純樸的生活方式。歸隱其實也不拘泥於某種特定的環境和形式,人在哪裡,哪裡就是你的道場,無處不可清靜。即使身居鬧市,也可追求一種清靜,「寧靜致遠」重在心靈的滋養,不過終南山的自然環境更容易獲得「天人合一」的效果罷了!

無巧不成書,昨天洛陽友人王先生來訪,見我正在敲打此文,便說,在洛陽欒川縣大山深處的廟子鄉,大山深處一個幽深的山洞裡住茪@對夫妻,周圍沒有其他人家,夫妻倆在那裡種菜、種莊稼、餵雞、養蜂、採藥、看護竹林,優哉游哉過茈@外桃源般的生活。唯一與外界聯絡的是一部手機。

我問:「吃水怎麼辦?用電怎麼辦?」他說:「用水是從屋後山溝裡流下來的泉水,那可真是綠色無污染的純淨水苤I至於用電,他們有一台太陽能!」

王君笑道:「村裡曾多次勸他們搬下山生活,但兩口子以『不會與人打交道』、『不會經商做買賣』為由拒絕了,他們在山上種地、砍柴、採藥、養雞,雖然生活苦了點,但過得很快樂!」

「這不正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式生活真實寫照麼!?」我脫口道:「假如有可能,我也想過這種『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日子噢!」

今年11月10日,是陶淵明誕辰1650周年,這天江西省宜豐縣舉行了陶淵明學術研討會和菊花詩會。會上有專家指出,陶淵明之所以魅力長存,是不啻因為其「田園詩」千古流芳長誦不衰,更因為他擁有一種高尚的氣質--淡泊。

此言極是!因為淡泊,才容易滿足,才覺得快樂。誠如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在名著《約翰·克里斯朵夫》裡云:「清貧不僅是思想導師,也是風格的導師,它使精神和肉體都知道什麼叫淡泊。」如今的生活條件比古代強幾百倍,但物質的東西能令人舒服,卻不一定叫人幸福,而淡泊卻能夠讓人精神愉悅,精神愉悅才有真正的「幸福感」。我們大可不去追求「奢華」的物質享受,而該追求精神上的幸福。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陶淵明「歸隱」與現代「隱士」 (2014-12-10) (圖)
書若蜉蝣:從名醫的銘言說起 (2014-12-10)
詩情畫意:趙素仲作品--詩畫人生(四十二) (2014-12-10) (圖)
畫中有話 (2014-12-10) (圖)
手寫板:名 字 (2014-12-10)
試筆:圍 巾 (2014-12-10) (圖)
歷史與空間:煙村古鎮耀中華 (2014-12-09) (圖)
豆棚閒話:北京往南 (2014-12-09)
詩意偶拾:仿詩聖杜甫作武侯 (2014-12-09)
詩意偶拾:仿李商隱作琵琶 (2014-12-09)
亦有可聞:《紅樓夢》與康熙南巡 (2014-12-09)
來鴻:隔 (2014-12-09) (圖)
歷史與空間:父實業,母教育 (2014-12-03) (圖)
書若蜉蝣:人體是一部機器 (2014-12-03)
生活點滴:詩風墨韻話書籤 (2014-12-03) (圖)
手寫板:重返塔斯爾海 (2014-12-03)
浮城誌:身 教 (2014-12-03) (圖)
歷史與空間:千山獨行莫相送,一襟晚照寄豪情 (2014-12-02) (圖)
亦有可聞:應驗的預言 (2014-12-02)
畫中有話 (2014-12-0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