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琦
早年到鄉下趕圩,在集市裡看到有人擺售一種奇怪的果物,比橙子略大,形態或團圓似瓜,或像是戟張的手指,呈排列有序的肉條狀,色澤明黃,果皮似橘似柚,甚為粗糙,卻散發出清新襲人的芳香。同行者皆為不識,問售賣的農婦方得知,此為著名的佛手。我們一行人皆感心中有愧,慨歎久居城市導致的生活知識退化,另稱,這也就是「禮失求諸野」的最佳詮釋。
此後我留上了心,走過街邊的臨時市場,總會觀望那些賣草藥山貨的小攤,不時看到有佛手擺售。佛手有健胃消食、順氣化痰之效,可作藥用,故被小販歸為藥材一類,主要是向老年人推銷,強調有緩解咽疾和哮喘的作用。實際上,佛手為絕佳的觀賞果物,有多種形態,前端作手指狀裂開的,被稱為「開佛手」,握緊如拳頭的稱為「拳佛手」,產於兩廣者曰「廣佛手」,產於浙江者曰「蘭佛手」......佛手在不同的地域和形態解讀下,也被蓋上了不同的身份戳記。
佛手是香櫞的一個變種,果皮含有芳香油,可散發出宜人的馨香。明代《惠安縣志.卷五》:「香櫞,氣極芬郁,能緣襲人衣,故名。又有五瓣者,名佛手香櫞。」古人常取佛手作為室內清供,可淨化空氣,悅心養性,怡生安壽。清代詩人田雯有詩贊曰:「一奩奪去伸新爪,三寸黃來飽老拳。」這種生活趣味,後來還被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產生了一種專門盛放佛手的香櫞盤,由此衍變出的器物美學,也成為了指導居室裝飾的審美元素。
而且為了延長佛手的芳菲氣息,古人還研究出了一個法子,把大蒜搗爛敷在佛手的蒂部,可令香氣更為充盈持久。《紅樓夢》第40回,探春的房內「左邊一個紫檀架上放着一個大觀窯的大盤,盤內盛着數十個嬌黃玲瓏大佛手」。佛手的濃郁香氣,既淨化了幽閉的室內空間,同時也對居者的高潔人品,兼有芬芳的隱喻。
清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裡評價佛手,謂之「味短」。緣其果肉酸甜不定,難以與柑橘橙柚相比,故多供玩賞,很少被作為果物鮮食。但是,這並不意味佛手就沒有了食用價值。有一種古老的醃漬法,是把佛手製成涼果小食,分成小包出售。平日口舌寡淡,捏一小塊放到嘴裡,就會有一股濃得化不開的醇郁芳香散發開來,引人進入到深度咀嚼的階段。尤其是舟車勞頓之際,能順氣除惡、解酲止嘔,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還有人們不慎淋了雨,燒薑湯驅寒,也可添用佛手幫補,利用果皮的香芬芥油,舒神醒郁、健胃強身。愛美的女士更是看中佛手蘊含的豐富維C,取之切片,加上乾玫瑰花和冰糖,一同煎成芳香甜美的花果茶,據說可以清火解熱、養生美容。佛手用經久不息的清芬香氣,與大眾生活形成了完美的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