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化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兩依藏創新經營吸引人流


放大圖片

私博館風潮系列一

私人博物館風潮由內地吹到香港,不少本地藏家開設博物館,將藏品公諸於世,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位於中環的兩依藏博物館便是其中之一,由有「股壇壞孩子」之稱的傢具收藏家馮耀輝擲十一億元買下荷李活道181至199號華冠大廈地下至三樓,展示四十多年來收藏的「心頭好」,並由幼女馮依凌擔任館長。

荷李活道二萬五千呎的空間若放租,收入可想而知,但對博物館稍有認知的話,便知這是一盤蝕錢生意。兩依藏的出現可說是馮耀輝對古董傢具的一份喜愛,也是一種文化投資。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伍麗微

■圖:彭子文攝、部分圖片由兩依藏提供

「私人博物館是賺不到錢的,但我們覺得富教育意義。」坐在面前的馮依凌淡淡地說。她不是藏家,也不是讀博物館學出身,卻幫父親打理博物館大小事。兩依藏今年二月開幕,辦了兩次展覽,以展示父親收藏的明清傢具、粉盒為主,此外博物館亦已敲定明年二月與法國克雷默藝廊(Kraemer Gallery)合作,帶來「異曲同工--18世紀中法古代家具藝術展」。

一年兩個展覽,每次轉換時固定閉館一個星期,展品限制在一百件內,這是基本的營運方針,至於展品是可觸碰還是放在玻璃後面,公眾要預約還是自由參觀,則因應每個展覽的性質靈活變動,可塑性非常高,也比一般公營博物館人性化。

開放藏品 任摸任坐

五年前馮耀輝便開始物色地點,最初並不打算開設私人博物館,純粹想做一個「story space」,後來發現地方有二萬多呎,馮依凌忍不住對父親說不如開一間博物館,「那時我不知道自己會做館長,因為我不是學這塊出身的,但後來想想自己也可以,才決定嘗試一下。」馮依凌鬼妹仔性格,不僅言語中英夾雜,連思想也很開放,雖然是跟傳統傢具打交道,但偏偏兩依藏在裝潢、管理上,卻走現代化路線。

她不採用一般保護藏品的方式,將傢具放進玻璃箱內或設欄杆圍起來,不讓人靠近或觸碰,反而完全開放予觀眾,任坐任摸。「爸爸當初也有些擔心,他的朋友也跟他說:你讓你女兒這樣做,不怕有意外嗎?」但馮依凌解釋道,「黃花梨傢具這麼矜貴是因為它的材料,它的木硬到幾乎打不壞,因而四百年後看起來依然很新。傢具可能對街客來說會有點悶,而且也不能與其他art form相提並論,傢具不止是看着漂亮,我覺得傢具是要摸要坐要一起生活才明白它有甚麼特別。」

一試無妨,但為了控制人流和保護展品,博物館採用預約制,不能說來就來,必須先打電話或以電郵聯繫才會接待。「這個預約方式是因為全部傢具都不是放在玻璃後面,所以才需要這個制度,我們可以不這樣做、可以把它們放在玻璃後面、觀眾想來就來,但這個體驗沒甚麼意思。」目前她與英國相關機構傾談一個銀器展覽,展品全是借回來的,這就無法再讓人摸或把玩,一定要放在玻璃後面。「那時的進場條件可能不會這麼嚴,而展覽規模也較大,我們會和政府洽談可否得到一些資助,他們說可以,但條件是必須更accessible。」

兩依藏另一個賣點是「任影唔嬲」。以往去博物館,館內一定大大個牌寫着「嚴禁拍照」,如果拿出相機必定被制止。這些慣有的博物館禮儀在馮依凌眼中則顯得有點食古不化,她認為一間現代化的博物館一定要考慮到年輕觀眾的需求,並利用社交媒體去吸引年輕一輩入場,「我們這裡很開放,如果你想拍照我可以幫你拍,我們真的希望能讓大家放鬆,有甚麼問題可以立刻問、想坐就坐、想拍照就拍照。」

設導賞員 獨特體驗

私人博物館自由度大,不必像公營博物館般下下要顧此及彼,也不必按既定規條做展覽,用入場人數來衡量一個展覽是否成功,因而兩依藏着重觀眾的「個人體驗」。「你不能期望每個人都是同一水平、懂同一個東西的,有些人可能對傢具很有興趣,有些人可能完全沒有興趣只是被另一半拉過來,所以我就要想一下如何讓每個觀眾都有一個很個人的體驗,有些地方會在傢具旁邊寫上甚麼年代、來自哪裡,我們則有一個導賞員,他會慢慢解釋,我覺得這個方式比較有趣。」

摒棄一般博物館的文字解說、語音解說,職員兼任導賞員,每次最多接待五個觀眾,有時甚至一對一,按對方的喜好介紹藏品。馮依凌說:「我去博物館,那些文字對我來說沒有太多幫助,看的時候好像很OK,但五分鐘後完全不記得。在博物館開幕前我看過一個研究,指一個正常人去博物館出來後做了一個測試,發現只剩15%的記憶,而那已經是一個正常人,可能對展覽沒興趣的人只剩5%記憶。」讀文學出身的她自小便喜歡看小說,一直覺得講故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我想給觀眾一些資料,那我應該用甚麼方法跟他們講?可以做語音導航,但這是單向的接收,有時聽着聽着根本沒聽進去,所以我訓練我們的導賞員不要純粹只把東西說給觀眾聽,更重要的是去看人家的身體語言,了解他是否在聽你說話,有時可能他對傢具完全沒興趣,只想看粉盒,但他又有點尷尬不好意思說,他可能希望你走快幾步。譬如一張枱,有些人希望你告訴他用甚麼材料做成的,但有些人可能想知道這張枱是怎麼來的、明朝人是怎麼用的、是甚麼人在用、是皇府還是有錢人用,我希望大家都能聽到自己想聽的東西。」

開幕至今差不多十個月,每個月的人流不盡相同,二月開幕、五月巴塞爾藝術展、九月新展時人流特別多,其他時候都是散客為主,「我不想讓它變成一個鴨仔團,我希望每個人來到這裡會感到清淨、可以慢慢欣賞,而不是人頭湧湧甚麼都看不見,當然這也是因為我們不用搵錢,這差不多是丟錢入海的做法。」

相關新聞
兩依藏創新經營吸引人流 (2014-12-20) (圖)
八舖放租 幫補營運 (2014-12-20) (圖)
古董回家 教育後代 (2014-12-20)
不要流於「潮流」 (2014-12-20)
鼓勵延伸閱讀 港台韓各出奇招 (2014-12-17) (圖)
文藝界熱議「莫迪亞諾」命題:當今文學為何碎片化? (2014-12-17) (圖)
2014中國青島國際 水彩畫雙年展開展 (2014-12-17) (圖)
內蒙古藝術團「以歌會友」唱響悉尼 (2014-12-17) (圖)
當藝術走進社會 專家把脈社群藝術發展 (2014-12-13) (圖)
藝術在醫院 鼓勵病人參與 (2014-12-13) (圖)
社群藝術推動阻力重重 (2014-12-13)
社區文化關注 擬建十八區故事館 (2014-12-13) (圖)
社協用藝術反映生活 (2014-12-13) (圖)
「根植故鄉、超越故鄉」的寫作意識 (2014-12-10) (圖)
成就超卓獲頒澳大榮譽博士 (2014-12-10) (圖)
校園掀起「莫言熱」 (2014-12-10) (圖)
嚴歌苓:有底氣,就是這麼「高冷」 (2014-12-03) (圖)
莫言幽默還原創作真面目:童年體驗加想像 (2014-12-03) (圖)
尼山會講「背着乾糧給孔子打工」? (2014-12-03)
舉辦「國際雙週2014」 VTC加強教育國際化 (2014-12-0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化視野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