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樹廣
今年過生日,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它是女兒寫給我的一首小詩。
生日前一天,當時針差幾分鐘指向午夜零點時,手機發出一聲幾乎聽不到的響聲。這是收到新郵件的提示音。打開郵箱,一首小詩像隻歡快的小兔子跳入眼簾:家父五十三,在港上夜班。顧老又有小,真的不一般。我定不負望,將來我買單。小詩旁邊還配有一幅女兒和我前不久在中環海旁的合照。收到這份意想不到的禮物,心頭流過一股暖流。
女兒平時極少寫詩,這次用「打油詩」祝賀生日讓我刮目相看。孩子還真有創意,午夜時份給上夜班的我發出禮物用心良苦。我喜歡這首小詩,沒有華麗的詞藻,像泥土一樣樸實,讀一遍我便能一字不漏地記住了。小詩着實讓我興奮了幾天 ,逢人便會「炫耀」一番,與朋友分享「我家有女初長成」的喜悅,朋友們自然說些「女兒是爸爸上輩子小情人」之類的恭維話。我聽得心裡美滋滋的,覺得女兒真的長大懂事了,先前付出一切是值得的。
女兒性格文靜,不太善於表達,但「茶壺煮餃子-心中有數」,獨立意識較強。孩子教育是每個家庭的大課題。人們常講的一句育兒經是:男孩要「放養」,意為要讓男孩子多吃苦,長大後方能頂天立地;女兒要「富養」,意思是要培養女孩子的氣質,將來有眼光覓到如意郎君。但這都是理論,操作起來各不相同。孩子小時更像玩具,你怎麼擺弄都行;長大就複雜了,他們開始有獨立思考和行為能力,你說東他(她)偏向西,十二三歲開始的反叛期最讓人頭痛。
女兒十二三歲後,性格開始變得孤僻,一進家門便把自己鎖在小屋子裡,你跟她說話總是不理不睬的,問十句話只得到「嗯」字,讓你打不得,罵不得,不知道她在想什麼。到港工作後,電話成了與女兒溝通的唯一方式。前幾年,我在這邊滔滔不絕地說,女兒在那邊一言不發,急得我夜裡睡不着覺,但又無法向女兒發作。
有病亂投醫。我只得問身邊的女同事,她們這個年齡時是什麼樣的。得到肯定的答覆後,我改變打法,減少打電話頻率,改用手機發短信溝通。內容也不再是「說教」,而是將在香港好玩的故事,或是聽到看到的新鮮事告訴她,引起她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讓她感覺到老爸是真心地關心她、愛她。久而久之,女兒的話開始多起來。
一次,突然接到女兒「給我打電話」的短信。可電話打回去,她一言不發,最後竟「哇」地一聲大哭起來。幾分鐘後,她一抽一搐地問我,「爸爸,將來我會不會上不了大學、找不到工作,那該怎麼辦啊?」原來,她考試得了個倒數第一,對未來絕望了。聽到這個問題,我笑着告訴她:「這有什麼啊!下次倒數第五名就是進步了。爸爸相信你有這個能力!」談了半小時,女兒的心情平靜了下來。
明年女兒就要考大學了,無論考上什麼學校,最重要的是她學會做人,知道感恩,對自己有充分的信心。有一個身心健康的女兒是最重要的。
女兒的小詩讓我感動不已,也對她刮目相看。小詩也讓我確信,自己堅持的「與孩子一起學習」、「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教育理念是正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