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看《大眼睛奇緣》《BIG EYES》,難免將焦點放在女主角Margaret身上。由離家出走到再次出走,由萬事啞忍到擺脫丈夫束縛,繼而反咬一口,絕對稱得上是蛻變。這個失婚婦人的成長路,很容易被解讀為女性吐氣揚眉、成功反抗男權社會的壓迫。的確,電影描寫了不少當時女性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但在這個背景下,電影其實對Margaret頗為同情憐憫,至少在她表明自己是單親媽媽後,仍能在傢具廠覓得工作。若果先撇下性別和權力等社會問題,其實可以將《大眼睛奇緣》看成是一個關於演戲的故事。
Walter冒充大眼睛畫像的畫家,要求Margaret在幕後代筆。與其說這是Walter的脅迫,倒不如說Margaret為生活自願參與共謀,合演一場好戲。當大眼睛畫像開始受人注目,Margaret的女兒一度嘗試拆穿騙局,但只見Walter言之鑿鑿撒謊,Margaret心虛附和。打從這刻開始,兩位「演員」就得把騙局一直演下去。
後來的故事或多或少預計得到,Margaret不能再忍受Walter,揭穿真相,最終贏得官司。問題是,撕開這場騙局的轉捩點到底在哪裡?或許能從Margaret兩次在真人身上看見大眼睛得到一點啟示。第一次,當Walter大量印刷出售大眼睛畫像海報之後,Margaret在超級市場隨手拿起一罐金寶罐頭湯,然後赫然發現超市內的人通通都有一雙奇異大眼睛。罐頭湯令人想到Andy Warhol,想到複製藝術的時代。當大眼晴畫像淪為一種廉價複製品之後,便庸俗得彷彿人人都有一雙大眼睛。第二次,當Margaret躲在畫室埋首畫畫,突然在鏡中看到自己都有一雙奇異大眼睛,如同自己也被同化,失去初衷。而此時她唯一以自己名義所畫的畫,正正是一幅沒有大眼睛的自畫像。這兩次與大眼睛相遇,反映大眼睛的成功反而磨滅了Margaret的藝術追求。直到Walter酒後發狂,Margaret最終亦演不下去。
說到演戲,Margaret尚能及時嗌cut,撕破騙局。Walter卻泥足深陷,連自己都被騙倒。他為了讓全世界相信他就是大眼睛畫像的真實畫家,一再編撰故事。在對簿法庭一段,Walter繼續演戲,甚至一人分飾律師與被告,最後走火入魔。雖說要令別人相信一件事,必先令自己對這件事深信不疑,然而,當演員和角色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難免會令人變得像大眼睛的眼神一樣空洞迷失。
Margaret由初時無奈接受代筆,及後處之泰然,再發展至後來發現問題和最後揭開真相,層次鮮明,角色立體,Amy Adams憑此角奪得金球影后非常合理。不過其實男主角Christoph Waltz的演出亦相當到位,只可惜電影側重於Margaret的蛻變,Walter注定只能當陪襯。如果能補充描寫他自我哄騙的心理轉變過程,相信會令這場「戲」更有戲味。■文:鄺文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