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貞 九龍社團聯會理事長
特首梁振英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以「重法治 掌機遇 作抉擇」為主題,是香港回歸以來首份以法治為主題的施政報告。經歷了違法「佔中」79天的騷亂,施政報告強調重法治突顯出特殊的現實意義,讓廣大市民更加明白離開了法治,香港推進民主、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都將是緣木求魚。第二輪政改諮詢已經啟動,2017年一人一票普選特首是廣大市民的共同意願及期望,社會各界應在合憲合法的軌道上,理性探討,凝聚共識,把握機遇,在推進民主、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方面作出明智的抉擇。
防止以「民主」為名破壞法治
違法「佔中」嚴重衝擊法治底線,對社會秩序、市民利益造成巨大傷害,教訓不可謂不深。目前「佔中」雖然已結束,但是「佔中」的後遺症並未完全消除,有人揚言不排除日後還會發起更多的「佔領行動」,以表達對普選的訴求。因此,施政報告的序言部分就開門見山指出:「法治是香港的基石,香港的民主必須是法治下的民主,在追求民主的同時,應依法守法,否則便淪為『無政府主義』。」這明顯是要提醒市民警惕違法「佔中」捲土重來,尤其是要防止以爭取民主普選為名破壞法治的現象成為慣常行為,這是今後一段長時期,本港社會必須高度重視,必須形成共識竭力抵制的。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日前在本年法律年度開啟典禮上致辭時也強調,法治不容妥協,不能有半分偏移,亦不能討價還價,並必須奉行無間,不能有片刻鬆懈,即使「佔領」事件引起很多爭拗,但法治的重要是毋庸置疑的。眾所周知,香港能够成為吸引全世界投資者的國際金融中心,能够成為舉世聞名的國際都會,良好的法治是最重要的優勢和保障。如果法治被破壞,其他的建設就將成為空中樓閣。唯有堅持在依法守法的大前提下,才能推進民主,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推進民主和發展經濟相得益彰
施政報告指出,香港的民主進程和經濟發展,充滿機遇。這充分顯示民主和經濟、民生發展並行不悖,相得益彰。「佔中」最終得以妥善處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近年香港經濟保持平穩發展,市民分享到發展的紅利,人心思定。去年底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上京述職的特首梁振英時強調,香港的政制發展要符合「三個有利於」:應該有利於居民安居樂業,有利於社會繁榮穩定,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也點明安居樂業、繁榮穩定對落實普選的重要性。此次施政報告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都提出許多高瞻遠矚、切實可行的建議,包括強調發揮香港作為國內外「超級聯繫人」的優勢,進一步加強與內地的合作,把握經濟增長的機遇,同時在房屋、退保、青年等方面推出不少具突破性的措施,展示特區政府有決心、有能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有了好的經濟基礎,就有能力不斷改善民生。近年香港由於政爭太多,已經拖慢了經濟發展的步伐,廣大市民應支持特首和特區政府落實施政報告,促進香港繁榮穩定、市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為落實普選營造有利條件。
順應民意依法落實普選
政制發展是當前香港社會備受關注的議題,也是特區政府施政的重點。政制發展的關鍵,當然要嚴格按照《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進行,這是政制發展的憲制基礎。但是自政改討論開展以來,本港一直存在一些帶有強烈誤導性的言論,有人提出「香港問題,香港解決」有違憲制的口號,有人始終不肯放棄違反基本法的「公民提名」,甚至不斷要求推翻人大決定。
施政報告強調:「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是國家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中央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關係由《基本法》具體規定。香港的權力來自中央,中央通過《基本法》向香港授權;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自治』是『高度自治』,不是『絕對自治』,是根據《基本法》具體規定的高度自治,不是隨意的自治。香港的政治體制發展要根據《基本法》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相關解釋及決定制定和發展。」中央在香港政制發展上擁有不容置疑的實質決定權,人大決定具有不可撼動的法律效力,香港要實現普選行政長官,必須符合《基本法》的規定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相關解釋及決定。
本會去年進行3次「對2017年落實普選行政長官的期望意見」調查,發現市民普遍期望2017年能够一人一票普選行政長官;逾6成受訪者認同有關選舉辦法必須在基本法和全國人大有關決定的框架下落實;有近6成受訪者希望政改方案能在立法會通過。有普選一定比無普選好,政制向前走一定好過原地踏步。特區政府已經展開第二輪政改諮詢,社會各界應該珍惜香港的核心價值、法治精神,珍惜未來推進民主、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機遇,積極參與政改諮詢,在基本法和人大決定的相關解釋及決定的框架下,努力拓展普選行政長官的政治空間,共同促成一人一票選特首,令香港發展進入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