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飢民堅持不吃富翁給的「嗟來之食」。網上圖片
細味《孟子》經典二之二
上文提到孟子於《魚我所欲也》表現出對「義」之堅守,寧捨生亦不肯放棄義。以下繼續為同學分述餘下段落。
一簞①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②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注:①【簞】dān。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②【萬鍾】wàn zhōng。很豐厚的俸祿。六斛四斗為一鍾。
譯文
一筐飯,一碗湯,得到就能生存,得不到則會餓死。(但若果)吆喝着施捨予人,路上的飢者也不願接受;(如果)用腳踢着施捨給人,那就連乞丐也會不屑一顧的。一萬鍾的俸祿,(有人)竟不問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萬鍾的俸祿對我有甚麼好處呢?為了華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和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本應寧死也不接受,現在卻為了住宅的華美而接受了;本應寧死也不接受,現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本應寧死也不接受,現在卻為了得到所認識的窮人的感激而接受了,這些行徑不也應該停止了麼?這就叫喪失了他的本心。
承接上段落的內容,孟子於此似乎對義有明確的指向,把義等同人的尊嚴。文中引述之例,莫不是與「寧死也不能放棄尊嚴」有關。同學有否聽過「嗟來之食」的故事?孟子這裡正也引用了這個故事。故事出自《禮記.檀弓下》。
齊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嗟來之食」 至死不受
相傳戰國時代齊國鬧饑荒,到處都充斥捱餓的飢民。當地一富翁欲幫助飢民,於是準備一些食物放在路邊,讓那些飢餓的人食用。這時,有一個人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人,餓得步履搖擺,走過來想取些食物。那富翁左手拿着吃的,右手拿着喝的,大聲說:「嗟!過來吃吧!」這個飢餓的人對富翁說:「我就是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餓到今天這種地步。」富翁聽了立即向他道歉,但他還是堅持不吃,最後竟然餓死了。
尋回本心 捨生取義
這個故事說明人如果活着而沒有尊嚴,那比死亡其實更為痛苦。孟子於文中諷刺那些為了物質、財富、名譽、地位等利益之人,不惜放棄人固有的尊嚴而去追求上述東西,那不就是捨本逐末,忘了生存之本嗎?孟子認為,社會上之所以出現一些甘願放棄尊嚴而接受不合禮義、利益的人,乃因「失其本心」。本心,所指的就是孟子提出的人性本有的善性。對於人有以上舉動,孟子似乎抱有積極的態度,認為他們只是因利而失去本心,只要尋回本心,捨生取義不是不可能實現的。就如上次提過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中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革命烈士犧牲性命、慷慨就義,這都是秉承了孟子「捨生取義」的精神。■吳一敏 資深中文科教師
作者簡介:福建中學(小西灣)中文科主任,曾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及優秀教師等獎項。
學校簡介:福建中學(小西灣)是全港唯一一所在中文科採用完善自編教材的學校。整套教材由初中至高中一共10冊,並配以寫作及口語課本,是一套高度切合考生需要的教材。該校中文科教師師資優良,多位老師獲獎,更獲邀至兩岸等地作分享交流;考生於中文科的成績更錄得連續數年9級增值。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