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港大調查指51%人考慮捐遺體作「大體老師」。右一為陳立基。 翁麗娜 攝
逾半人願做「大體老師」 港大研擴建有幾多收幾多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翁麗娜)隨着大量宣傳教育,港人對捐獻遺體不如昔日忌諱。港大去年8月進行首個遺體捐贈意向調查,發現51%人願意考慮捐獻遺體作「大體老師」。不過,港大醫學院儲存遺體的空間及資源有限,去年無奈停收申請者的遺體,香港大學醫學院解剖學系副教授陳立基醫生昨日強調,遺體捐贈永不嫌多。港大目前正研究沙宣道一帶教學樓擴建可行性。
「大體老師」又稱「無言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遺體大多予醫科學生作人體解剖,以熟習日後替不同病人施手術;亦給予醫生作研究之用。陳立基表示,每年起碼預留40多具遺體予學生及醫生使用,一旦不夠遺體,會影響醫學技術研究發展。
課前莊重儀式寫悼辭致敬
調查發現不願意捐出遺體的受訪者中,近半數人擔心「不肯定自己的遺體會被怎樣處理」,以及四成人擔心「自己的遺體在處理時不獲尊重」。陳立基表示,每年開課前師生會一同舉行莊重既嚴肅的儀式,向遺體致敬,學生亦會寫悼辭。當遺體完成為期1年至4年的使命,即妥善安排火化,再將骨灰交還其家人或撤放於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的「大體老師」紀念花園。
調查於去年8月進行,透過電話成功訪問638位18歲以上的香港居民,而跟捐贈遺體意向有關的因素包括年輕、單身、沒有子女或受養人等。另外促使捐贈的原因依次為「希望幫助他人」、「希望幫助醫學教育及研究」,以及「離世後仍有所貢獻」。
學生:每次解剖心存感激
20歲醫科二年級生劉珮行稱,其母於2003年患末期乳癌逝世前,曾與她討論捐獻遺體,指自己受不少醫護人員的悉心治療,希望在火化前能以遺留下的軀殼幫助其他人。珮行表示自己每次在解剖課前,也對每具遺體心存感激。她又說,「大體老師」供醫科生「落手落腳」練習,並非從模型或電腦軟件可以比擬。
陳立基表示,現時遺體捐贈的數目已由30多年前的每年一兩具遺體,增至最多1年有50多具遺體,增長數字令人鼓舞。他認為研究結果顯示市民對遺體捐贈有正面態度,認為過去多年的推廣工作有成果,看到港人都非常熱心助人。港大目前正研究沙宣道一帶教學樓擴建可行性,並盡量配合瑪麗醫院及醫學院重建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