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大規模的選擇與淘汰並行,青年藝術家市場的「金字塔」逐漸成形。
2014年拍賣在一片「調整」的聲音中收尾了,油畫雕塑板塊雖然整體未見好轉,年輕藝術家頻創個人拍場紀錄的情況還是給這個板塊帶來了一絲暖意。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發佈的報告稱:近年來,青年藝術家作品在市場中的異軍突起,佔據拍賣市場交易額放量增長的趨勢日漸明顯,2014年青年藝術家市場走勢呈現自2012年以來的連續上升,在上拍量和成交量保持穩定的情況下,成交額達到歷史最高,同比2013年增長17.48%。在這樣的一組數據的背後,所折射出來的信息無疑是振奮人心的,但是也正如多數人所擔心的一樣,在當下市場一片大好的情形之下,是否會帶來過度的熱潮?■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夢薇
「青年藝術家的市場周期太短,且價位不高還不足以看出此板塊存在的問題。另外,多數青年藝術家無重要的國際展覽和學術成果,這也是藏家出手謹慎的一個考慮。長線看,此板塊必然會出現新的市場一線明星,但從市場規律可見,最終進入一線的藝術家,代表着學術與市場的融合,而如果缺乏學術支撐,也可能是曇花一現,這也是新青年板塊不穩定的表現,風險與收益成正比」,對於記者的擔憂,市場資深專家李蘇橋則是如此認為。
青年藝術家強勢進軍「拍賣夜場」
隨着當代藝術市場進入青黃不接時期,早前由F4為代表的高價作品難以得到藏家的響應,拍賣公司只能依據當下形勢進行策略的調整,打出培養消費型市場的牌,在這其中,青年藝術家成了各大拍賣公司關注的新方向,近兩年來,年輕藝術家的作品陸續地突破了百萬,今年賈藹力的作品《瘋景1號》更是突破千萬,可見其增長速度之快,也使得拍賣公司願意花更多的精力在年輕藝術家作品的拍賣上,於是,2014年,青年藝術家依舊成為各大拍賣公司競相佔領的一處新高地。
本季,青年藝術家的市場持續升溫,熱鬧之下亦有謹慎思考。蘇富比夜場中首推青年藝術家的作品,隨之北京保利更是加大了新青年板塊的推廣,王光樂《水磨石2004.1.1-2004.2.5》以544萬元成交,歐陽春《捕鯨船(二)》以161萬元成交,擠進2014年秋拍青年藝術家板塊的百萬行列。在談及到拍賣公司和藏家對於青年藝術家如此青睞時,蘇比香港中國當代藝術部專家表示:「近兩年新青年藝術家崛起的原因是收藏族群在年輕化,對年輕收藏家來說,最容易接受的也是新青年藝術家,一是年輕藝術家的門檻低,很多知名藝術家的作品單價比較高,藏家可能就會去關注一些價位稍低的作品,那年輕藝術家就成了被關注的焦點。第二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比較容易被接受,因為處在一個時代,生長環境、資訊潮流基本相同,作品也更容易被了解,很多藏家跟藝術家都是朋友,這更像是一個生活化的方式。」
從「自立山頭」到「統一旗幟」
從前幾季各個拍賣行「自擁山頭」紛雜地推薦青年藝術家名單的現象逐漸轉變為市場甄選出一批已初具市場影響力的藝術家,市場風格尚不確定但多家拍行推出的名單開始出現重複,雅昌剛剛出爐的數據表示出仇曉飛、王光樂、陳可等藝術家各拍賣行均有重複出現,指出這樣的現象和早幾年間拍賣公司「自立山頭」的情況相比較有了很大的變化,在市場尚未明確的情況下,各家拍賣公司都會有自己的選擇對象,但是總體的原則是以畫廊和博覽會上的熱門藝術家為主,帶領的藏家亦是如此,資本集中在青年藝術家板塊,引發出的結果一方面提升了某些青年藝術家的市場價格,另一方面使得他們之間的分化更加嚴重,大規模的選擇與淘汰並行,青年藝術家市場的「金字塔」逐漸成形。
1979年出生的賈藹力來說,從2012年在香港蘇富比拍賣的《蒼白的不只是你》這幅作品創造紀錄以來,就一直在續寫個人「神話」,在「2014春拍75後油畫雕塑藝術品成交TOP10」榜單中,其作品《1979.6.1》在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以504萬元成交,創造了春季青年藝術家作品最高價紀錄。2014年正好35歲的他,其作品展現了「文革」後出生一代的想法。他的畫面極富幻想力,在繪畫技巧上也是非常扎實,其藝術風格為當代中國藝術的總體印象增添了新的元素。今年創下千萬紀錄的《瘋景1號》來自其早期最重要的同名系列,在創作此畫時已屆「而立之年」,作品中以簽名式的閃電筆鋒,形象化地表現了這個變化萬千的信息時代,而畫面上那個戴着防毒面具的人物猶如藝術家身影,暗喻了藝術家身處這個時代的矛盾、複雜、不安及焦慮的心情。
對於70、80後年輕藝術家中的佼佼者逐漸與其他青年藝術家拉開距離,成為新一輪市場中的焦點,保利現當代藝術部總經理賈偉認為任何領域都需要一個旗手或者是一批旗手帶領新的一種可能性,新的嘗試。「我覺得拍賣會需要,市場也需要。他們的思想,他們對藝術的態度,他們的作品,他們在國際上的認知度,他們的為人,他們的堅持,包括他們之後的創作,都是一種引領者的姿態,我們肯定需要這樣一批人,市場也在期待新的焦點的出現」。
板塊取代?
而在對於青年藝術家的市場培育中,有太多的過激的評論,諸如取代上一代藝術家等腔調,也有業內人士對於這樣的形勢表示了自己的擔憂。
在這個擔憂之中,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所發佈的報告中超過千萬元以上成交的拍品,多數集中在早期油畫和當代藝術兩個板塊中。同樣的作為中間地帶的500萬-1000萬元的拍品中,早期油畫和當代藝術佔據多數,寫實油畫次之,而青年藝術家中,本季度在這個區間中成交的拍品則是位列最後。反觀拍賣場中,被媒體不斷放大的青年藝術家板塊似乎佔據了所有的宣傳重地,但是對於市場的貢獻而言,青年藝術家板塊則是遠遠落後於成熟的當代藝術板塊,青年高價部分尚未達到這一高度。
對此,藝術品經紀人華雨舟對青年藝術家刷紀錄、創高價的擔憂,則從另一方面體現出來當下青年藝術家的板塊分量:「年輕藝術家可以崛起是一件好事情,可是並不是說誰上了千萬,誰的市場就上了一個階梯。」
在藝術品市場不清晰的情況下,青年藝術家板塊脫穎而出,並不是一個成熟的板塊,會慢慢的經過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正如在收藏家大會上李蘇橋所言,相對於整體購買力來說,內地70、80後藝術家作品並沒有那麼高,還是給市場留出了很大的想像空間。不管是持何種觀點,青年藝術家給市場注入新的血液,當代的市場需要當代的藝術家,當代的作品,無論未來發展如何,市場的價格選擇如何,學術與市場、需求與發展的焦點會集中在這個板塊脫穎而出新一代藝術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