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當代藝術市場上有大量的買單者並非藏家而是投資客
在上海舉行的第四屆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今次將主題定為「收藏家的責任與素養」。兩天內,大會聚集了海內外知名美術館、博物館館長與資深藏家,圍繞「藝術收藏和鑒定」、「當代藝術與市場」以及「地域收藏文化」三大主題展開討論。■文:張夢薇
對於中國當代藝術因其過去十多年跌宕起伏的市場表現,台灣資深藏家蔡一鳴一語道破藏家之間的微妙關係:「我們可能說好不在拍場競爭,但最後都不一定會信守諾言。大多收藏家還是『自私』的,我們不會告訴彼此,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相信事實正如他所說,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動向,藏家收藏什麼、如何收藏、甚至如何進行藏品的配置調整,儼然是個「不能說的秘密。」
時刻變動的「風向標」
如果是談中國當代藝術的大收藏家,始終無法繞開希克與尤倫斯夫婦。尤倫斯夫婦自首次於蘇富比大量「拋出」舊藏起,一直受到公眾的關注、好奇甚至質疑。但不可否認,他們將這些作品流通於中國內地的二級市場,一時間以驚人的價格衡量出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價值。
對於很多藏家來說,如果二級市場的數據是敏銳的風向標,那麼數據的變化具有相對客觀的參照價值。
今年尤倫斯夫婦在香港再次推出的6件舊藏,其中劉曉東90年代的作品《違章》以該專場最高價6620萬港元成交,這件作品曾於2010年亮相於北京保利五周年夜場,當時的成交價是3640萬元,四年裡的漲幅翻了一倍。另外,方力鈞90年代的早期作品《系列二(之四)》由1700萬元起拍,最終以5948萬港元成交,刷新其個人成交價的同時,也突破了2011年《系列二》組畫的市場價格,《系列二》以1080萬港元成交,這件100×80cm的作品,約是今年拍品《系列二(四)》的二分之一,不過張曉剛的作品《血緣-大家庭:全家福》,以及岳敏君的作品《幸福》卻未覓伯樂。
另一方面,幾位青年藝術家的市場走勢上揚,今年賈藹力上拍《瘋景1號》以1180萬港元成交,這個成績不僅刷新藝術家的個人紀錄,也令其成為首位步入「千萬梯隊」的青年藝術家。而剛結束的上海佳士得春拍上,八零後藝術家郝量作品《雲記》以675萬元成交,刷新其個人紀錄,列入全場高價TOP3。因此,細心之人不免猜測,誰是下一位躋身千萬大關的年輕藝術家。
收藏與投資的角力
對於名人藏家調整收藏體系,拿出重要藏品的做法,資深媒體人顧維潔評價:「其實收藏還是個人行為,我並不認為收藏家必須秉承回饋社會的理念,要將作品捐獻給美術館、博物館。而隨着愈來愈多藏家的收藏熱情,內地拍賣場會有更多的名人收藏專場也不足為奇。」與顧持相同觀點的,還有摩帝富藝術集團副總裁黃文叡,「伴隨着收藏家的觀念變化和眼界的提升,他非常有可能在藏品中選擇一部分拿出來拍賣,如果是收藏家而非投資者,很有可能他的目的僅僅是要得到資金去買更喜歡的作品。」
其實市場上有大量的買單者並非藏家而是投資客。「收藏與投資在我看來是兩條平行線,兩者伴隨不同的購買目的、購買方式,其導致的結果會截然不同。」黃文叡供職的摩帝富藝術,自2003年在紐約設立亞洲部,開始關注以中國為主的亞洲藝術發展,十年來經歷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異軍突起」,也目睹了雷曼兄弟退出世界舞台。學美術史的他認為,中國應該培育出更多優秀的藏家,他們應具備美術專業的眼光審視自己的藏品。「我們從《福布斯》榜單上可看到,短短8年,中國富豪數量成倍增長。而他們的資產配置中依然喜歡將大量的錢款『放在口袋裡』。這就代表,藝術品收藏和投資是個必然趨勢。而我們發現,資產較低者中,有22%的人願意把錢投資在藝術品上,但高淨值人群中,僅有6%的人願意這麼做。很顯然,因為高資產的人幾乎不需要通過藝術品投資來獲利,他們有龐大的資金產業鏈支持他們的企業運作,而資產較低者更願意相信投資藝術品使他們獲利。」 黃文叡說。
藝術品理性投資
黃文叡認為要理性的進行當代藝術收藏,首先要明確收藏方向與目的,其次需要分析相應的數據。「收藏與投資最大的差別在於看待作品的方式。收藏者一定把『真偽』放在最重要位置,而投資者首先考慮到市場流通性,第二要考慮這件作品的價值,即是否是藝術家不可多得的代表作,第三才是作品的可得性,因為如今一旦有優秀的作品,很有可能迎來幾位個人藏家和機構同時競拍,收藏者最後才會考慮市場流通。」黃文叡說「44%的西方人在另類投資時選擇藝術品,中國這一數據達39%,除此之外,西方人愛買酒,中國人愛買腕錶。而針對不同藝術品門類的選擇,則需要了解該門類的成交額和成交量的變化趨勢,這能反映作品單價。如果成交額高,成交量低,那麼單價略高,這是賣價市場,相反,則是買價市場。即使以收藏的心態收藏當代藝術,心中也要有個分析,才能判斷自己的藏品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