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普陀山南海觀音。網上圖片
文:王大慶
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普陀山全山寺院方丈的戒忍法師在概括普陀山之魅力時說過這麼一句話:「普陀山轟動天下魅力永存,就是因為有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此言點評得十分到位。
普陀山,環海之島,島奇海碧,雲霧縹緲,古剎崖刻,令人神往,梵音濤聲,交織起伏......以其神奇、神聖、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遊勝地。普陀山景點眾多,各呈奇姿,然而最具魅力的還是「不肯去觀音院」。
到普陀山,如不到「不肯去觀音院」朝拜,那你會非常的遺憾。何以見得?因為「不肯去觀音院」是觀音在普陀山最早的道場,是觀音在中國普度眾生的發源地。據《普陀山志》記載,五代時期,日本僧人慧鍔從山西五台山請得一尊觀音菩薩聖像,要帶回日本供奉。船出寧波,到了舟山海域,狂風惡浪,且浪尖上湧動着無數的鐵蓮花,使船寸步難行,如此三天三夜,船只是圍繞着普陀山打轉。慧鍔意識到:「觀音菩薩的心在中國,不肯去日本。」於是燃香叩拜,靠岸留下佛像,由張姓居民供奉,稱為「不肯去觀音院」,是為普陀開山供佛之始。
「不肯去」還有另一種傳說。相傳觀音菩薩的淨土原在印度最南端的莫科林岬角,而此處正好是在南太平洋,南海觀音之稱便由此而來。由於中國的普陀山地形與莫科林岬角極為相似,一次觀音菩薩路過中國東海普陀山時,熟悉的海洋氣息和海岬地形,使她想到熟悉的故鄉淨土。於是,她便再也「不肯去」了,因為她要在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度救苦救難,普度眾生。她把自己的淨土從印度洋轉移到了東海普陀,於是這座原名為梅岑的普通海島就叫普陀山,而對面的小島就叫洛迦山。觀音就這樣走進了中國東海邊上的這一片聖地。在走進的同時他也被人們改變外貌,從一位蓄鬚的男性變成一位美麗溫柔典雅的女性。
「不肯去觀音院」位於普陀山東南端梅檀嶺下的紫竹林,這紫竹林並非人們想像的生長一大片紫色竹子的林子,而主要是紫竹林禪院、不肯去觀音院、潮音洞等景點的總稱,其中也能看到一些後人栽種的暗紫色的竹子。令人稱奇的是山中岩石呈紫紅色,剖視可見紫竹林景區柏樹葉、竹葉狀花紋。
紫竹林內有一塊刻着「禁止捨身燃指處」的石碑,是為明代萬曆年間官府所設。讓人們不要再在自己的手指上纏上棉花,沾上燭油點燃作為香燭去朝聖,因為這種做法有違佛家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本意,唯心誠為上。石碑旁邊有一堵黃色矮牆圍着三間樸質的佛堂,這就是普陀山著名的「不肯去觀音院」。觀音院建築簡練、精巧,殿門前「不肯去觀音院」匾額為普陀山原任方丈戒忍所書,院內供仿唐式十一面觀音像,寺院西側築「三十三觀音靈場」長廊,內塑日本33座供奉觀音的寺院主尊。院外古樸曲折的竹型水泥欄杆連接着亭、橋、池、石,形成紫竹林東南隅獨特的旖旎風光。每天遊客不斷,香火十分興旺。
從「不肯去觀音院」出來往南行遊,便可到禮佛廣場朝拜觀音巨像。這尊南海觀音銅像身高18米,蓮花座高2米,總重量為70噸,僅佛面就重1.42噸,含純金6.5公斤。整座銅像由96塊亞金銅壁板拼裝而成,並用打磨拋光法將焊縫處磨得天衣無縫,其精湛工藝令人叫絕。據說在1997年9月觀音像開光的那天,原本烏雲密佈,早晨8點妙善法師宣佈開光時,銅像上方天空頓時烏雲散開,佛光普照,在場的4000多位海內外信眾親眼目睹這一盛況,無不驚嘆。站在廣場上,抬頭瞻仰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南海觀音佛相,似覺得觀音輕移蓮步朝我們走來,讓人頓生膜拜之心,一切苦厄煩惱頓時化為塵埃。
誠然,普陀山的美,不僅僅是她的以山兼海,風光無限;更在於她是南海觀音菩薩永遠留駐的佛地聖境。普陀山是一片神聖的淨土,可同時也是普通人生活居住的凡間。觀音喜歡大海的廣闊胸襟,喜歡高山的從容淡定,但她不會為了自己的道場而將塵世的繁華扼殺。她是為了普天下的老百姓生活得更美好。作為真、善、美象徵的觀音,之所以千歲萬年永駐人心,不僅僅在於形象的美麗,更在於她是慈悲和希望的化身,是意志和智慧的菩提樹。2005年春節晚會上,一曲由邰麗華領舞的《千手觀音》受到全國億萬觀眾的歡迎,成為當年春晚最出色的節目便是最好的註釋。聾啞姑娘邰麗華與20位同伴結為一體,以千手觀音形象立於蓮花台上,在鑲嵌着一千多隻手的金碧輝煌的拱門下,用繽紛的手姿和斑斕的色彩,「述說」內心世界的美麗話語。以婀娜的舞姿和生動的眼神,描繪夢中的天堂。《千手觀音》不但再現了「觀音」的「真身」,更表白了觀音菩薩的「真義」和「真諦」。那揮動一顆顆心的「千手」,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齊心協力的「牽手」,是天上人間所有善良慈悲和充滿愛意的心手相牽,是真正的我心傳我手、我手傳我心、你我和睦相處、和諧一致的心手相連。 你伸出一千隻手去幫助他人,別人就會伸出一千隻手來幫助你,那這個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明天。
「世界和諧,人人有責;和諧世界,從心開始。」這既是「普陀山宣言」的旨意,也是我們遊普陀山的感悟。
神往普陀山,但願普度眾生的觀音能讓世界更美好,人與人更和諧。更希望我們每一個人心與心相連、手與手相牽,共同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