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蘇州山塘街景。 網上圖片
吳翼民
元宵過後,也算是早春時節,我們舉家去老家蘇州參加一位親戚的婚禮,中間有些空暇,就去閶門外的山塘街逛逛。山塘街被開發成旅遊區後我多次去過那兒,不是趕時髦想去修復後的「三吳明清第一街」軋鬧猛,只想尋覓體味些少年時的樂趣和那裡保留着的市井風情。
少年時我每年總會循七里山塘去名勝虎丘春遊或秋遊,大多是步行,偶爾也搭船,五分錢便可乘着農家的木船直抵虎丘山下。可我怕暈船,寧可遠足,一路可以尋訪許多勝跡,最有名的是葛賢墓和五人墓,及至後來在高中課文中讀到張溥的《五人墓碑記》愈覺親切感人。步行走山塘,更多的韻味是那裡原汁原味的市井風情,明清風格的店舖沿河倚橋而設,走得飢腸轆轆,隨時就可吃碗縐紗餛飩或來塊豬油糕,價廉物美又耐飢。現今我欣喜於此類老式店舖在新山塘街仍時有點綴,最有名的「阿坤豬頭肉」充分保持着傳統風味,我多次想去買那裡的「下胲」(豬下巴肉)不得(一早就售罄),只能買「順風」(豬耳)聊解饞癆於一二。我就喜歡市井風情和傳統風味,去山塘逛街大抵對新開的店舖一帶而過,對傳統老店則流連忘返。
山塘街最有逛頭的街段在中段。近老閶門的那段明顯修繕一新,儘管氤氳在評彈弦索和唱腔聲中,沿街的戲台還有唱越劇和蘇灘的,我只管匆匆掠過;近虎丘的一長段又顯得太過冷清,感受不到生活氣息、人間情味;唯有中間三四百米長的那一段才是山塘街的本色。記得去年秋天我躑躅於斯,沿途看到許多當街剝雞頭米的攤點,有的女攤主為證實所售是正宗的「南塘雞頭肉」,穿戴的就是南塘(蘇州葑門外)的婦人裝束:花布頭巾、藍印花布大襟衣、腰間是精繡的彩飾,煞是好看。看她們剝雞頭米更是有趣--先從大石榴樣的雞頭果裡掰出胭脂紅的帶殼雞頭米,而後再剝出珍珠般玉色的果實,看了就忍不住想買......那麼眼下早春時節山塘街會有什麼新鮮的玩意呢?
我漫步在山塘街上,一眼望去,狹長的街道兩側攤點和店舖鱗次櫛比,春蔬和水產擺得滿滿當當,過往的行人摩肩接踵,各自在選購農副產品,有的就當街咬食着買來的早餐,--那玫瑰色的豬油年糕、翡翠色的青糰子、蔥香撲鼻的蟹殼黃以及散發着甜酒味的酒釀餅最吸引人的視覺和嗅覺,提醒你新年的餘味尚在,新春的氣息已臨,這便是最姑蘇的山塘街的早春味道。突然,一個現做春卷皮子的鏡頭躍入我的眼簾--一個三十歲上下的大嫂,正熟練地在兩隻鐵板爐子上甩着柔柔的麵糰,一張張小巧的春卷皮子頃刻完成,如紙張樣碼着,一旁已經有幾位買主等待着購買。此景一現,我立馬又見到不遠處同樣的兩個攤點,兩個年齡相仿的婦人也在利索地現做春卷皮子呢,同樣有幾位買主在等待着熱氣騰騰的貨色。
我想起來了,蘇州人向有咬春的習俗,新年頭上家家戶戶都包春卷,一直要延續到清明前,包的冬筍(春筍)肉絲、韭黃肉絲、薺菜肉絲等皆清香爽口,是吻合「咬春」感覺的。為有其需,乃有其供,一到臘月時節,蘇州城大街小巷遍佈現做春卷皮子的攤點,我有個舊鄰婦人就是做春卷皮子的專業戶,她們母女倆做一茬春卷皮子可賺萬把塊錢,這個簡單的營生可不容小覷。我觸景生情,立即投入到購買春卷皮子的隊列中去,想着買些回家,現包春卷來個「咬春」是多麼的應時啊。出乎意料的是,蘇州的現做春卷皮子不僅韌薄柔軟,還價格低廉,每500克只售七元,比之我在無錫所購現成的500克十元者不知要實惠精良幾許(後者還不好包,要黏了糨糊方始能包妥);更出乎意料的是做春卷皮子的婦人竟然不是蘇州人,而是山西人。她說,自己也是到了蘇州才學會了這手藝,好在山西人善烹麵食,一下就能進入狀態,收益倒是不薄,故而把三親四戚都邀來了蘇州,原來山塘街五、六個攤點做春卷皮子的都是她的親戚哩。我聽後頻頻頷首稱好,尋思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都融入了這塊土地的風土人情,我們的民俗民風才可代代相傳。
回到無錫,我詢問了供應現成春卷皮子的店家,他們說,無錫本地人基本沒有人肯從事現做春卷皮子的吃力不賺錢的行當,連外來人員也不願,空閒下來寧可搓搓麻將、遛遛寵物。我不禁嘆息,兩城相距不足百里,民風何以如此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