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軍強渡長江。 資料圖片
1949,歷史加速。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4月21日,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南京、武漢、上海、杭州相繼解放。各路野戰軍向西南、西北迅速挺進。「摧枯拉朽」、「勢如破竹」,都不足以形容形勢的演變。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條件已經完全成熟。6月15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開幕。
之前,即1948年10月,中共中央將中央城工部改組為中央統戰部,主管統一戰線工作和籌備召開新政協的具體工作。部長為李維漢,駐地河北平山李家莊。中共中央統戰部成立後,立即同到達華北的民主人士協商提出了《關於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諸問題草案》,隨後又徵求了已經到達東北解放區及尚在香港的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對草案的意見,最終於11月25日就《關於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諸問題》達成協議。
協議首先就成立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作出安排:籌備會由中共及贊成中共中央召開新政協會議建議的各主要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及無黨派民主人士共23個單位組成。這23個單位分別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民主建國會、無黨派民主人士、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人民救國會、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中國致公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全國總工會、解放區農民團體、產業界民主人士、文化界民主人士、民主教授、中華全國民主青年聯合總會、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上海人民團體聯合會、國內少數民族、海外華僑民主人士。這23個單位中,有一些並不具有組織性,比如說「無黨派民主人士」。對此,周恩來於6月19日在新政協籌備會上專門作了說明。他說,「無黨派民主人士」的名稱是在中國革命的具體歷史條件下發展形成的。由於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嚴重壓迫,有許多民主人士只能單槍匹馬地從事民主運動,他們雖然未能形成一個政黨或組織,但領導着、聯繫着釵h方面人士在奮鬥,長期參加民主政治活動,因此,正確地說,「無黨派民主人士」是沒有黨派組織的、有黨派性的民主人士。這一定性,至今仍在發揮作用,仍在指導人民政協的工作。每年,人民政協所開展的委員視察、考察活動中,專門有一項「無黨派人士界委員考察」,並且要形成無黨派人士界的界別大會發言。儘管其中的每一位委員都是獨立的,但又具有明確的黨派意識和鮮明的界別特色。
協議還就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的範圍及任務作出規定:新政治協商會議由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反對封建主義和官僚主義壓迫的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無黨派民主人士的代表人物組成。南京反動政府系統下的一切反動黨派及反動分子必須排除,不許參加。新政協會議應討論和實現的兩項重要問題:一為共同綱領問題,一為如何建立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臨時中央人民政府問題。範圍中明確排除反動黨派和人物參加,是很有意義的,這正是反映了新政治協商會議是人民的政治協商會議,正是新政協有別於舊政協的重要表徵之一,也正是新政治協商會議後來正式更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原因之一。同時,也確立了新政協以團結為特色而不是以傾軋為特色的協商民主風格。
協議將籌備會地址預定為哈爾濱,後隨形勢發展而改為北平。(連載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