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學期末了,同學們在埋頭苦幹撰寫學期論文時最常問道:「老師,論文如何才有新意?」其實,學術論文要出新意是老生常談,無論是大學生的期末習作,抑或是教授們的期刊論文,「新意」也是一個重要準則。然而,文學研究,尤其是古典文學的研究,千百年來,很多作品已給討論得「淋漓盡致」了,如何才能得出新意呢?對於這問題,我通常會用以下的例子鼓勵同學說:「對於古典文學研究中的許多大課題,要有新看法確實不易,但如果只就個別文本作品提出新觀點,或許會簡單一點,只要心思夠縝密,研究有耐性,就不難會有新發現,那管只是一字一詞的新解釋,已經不錯了﹗」
《詩經》是中國文學的經典,書中的詩作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歷來研究者不勝其數,書中幾乎每一個細節都已給討論過。《詩經》中有一篇叫《葛覃》的詩,內容是講述古代女子婚後的生活,例如到山谷中採摘葛藤做衫、洗滌衣物、歸寧父母(即粵語所謂「返外家」)等。有關這首詩的主首,特別是女主角的身份,早在漢朝已有說法,研究《詩經》的權威著作《毛詩》中的序如此說:「《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則志在於女功之事,躬儉節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師傅,則可以歸安父母,化天下以婦道也。」《毛詩》認為《葛覃》一詩中的主角是后妃,她不但用低廉的葛藤做衫,回娘家時又只穿舊衣裳,平日在家又對長輩必恭必敬,如此躬儉節用、尊敬師傅,實在盡顯婦道,可謂天下女性的典範。這說法影響深遠,後人大多取信,就連宋代理學大家朱熹亦認同此說,甚至進一步說:「此詩,后妃所自作」(《詩集傳》)。
從常理反思 駁主角非后妃
直到清代,始有人提出質疑,其中方玉潤《詩經原始》就以為《葛覃》的主角不大可能是后妃皇族。方氏並非發現了一些前人所未見的考古新證據,也不是從群書經典中翻出艱深的論據,只是他留心詩中細節,並能從現實生活中反思,再大膽地提出:「『后處深宮,安得見葛之延於谷中,以及此原野之間鳴叢木景物乎?』愚謂后縱勤勞,豈必親手『是刈是濩』?后即節儉,亦不至於歸寧尚服澣衣。縱或有之,亦屬矯強,非情之正,豈得為一國母儀乎?」簡單來說,方氏的看法是,古代后妃貴為萬金之驅,其生活即使節儉,但應不至於要到山谷親手採摘葛藤做衫;更不應只穿舊衣裳歸寧父母,這實在有失體統﹗方玉潤的看法不無道理,同是清代學者的王先謙,在其《詩三家義集疏》中注解《葛覃》「歸寧」二字時引述《左傳》說明,古代婦女歸寧父母與其身份地位有莫大關係,他說:「古天子、諸侯夫人皆不歸寧」。這便證明了方玉潤的觀點正確﹗
無論如何,學術研究貴乎創新,但新意不論大小,只要如福爾摩斯般的心思縝密,大家都可以試試大膽地提出新意﹗當然,不要忘卻小心求證的下一步。有機會再跟大家談談文學研究中的小心求證。■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曾智聰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