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筆者(左)和受義教學生合照。 筆者供圖
「義教」一詞,相信對眾多八九十後年輕人來說絕不陌生。在大學多姿多采的活動中,不少同學會選擇到內地或外國一些較貧困的地區進行義務教育,並與當地學生互相交流、作家訪,甚至於當地家庭的居所借宿一宵。這類義教活動近年越趨普及,參與及舉辦類似活動的組織和同學亦越來越多。這本該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但奈何部分義教活動的質素參差,成效亦受到質疑,並開始引起社福界和教育界對義教利弊的熱議。
有民間團體發起的義教團於短短七天走訪多間山區中小學校,於每所學校停留不多於一天,進行遊戲和活動教學,又派發小禮物和物資,為求在有限時間內帶給服務對象最大的歡樂和傳達自己的心意。我亦曾經參與過這類義教團。每次才剛認識幾位學生,花了些時間和努力打破隔膜,初步建立了友誼;但沒多久後,又要跟他們道別,離別時彼此臉上偶爾會流露失落和不捨的表情。
那次是我第一次義教,對我的影響很深,亦體會了很多。回港後我不斷反思,其實短短七天的旅程可以為當地的學生帶來什麼?透過遊戲和數小時的教學,真的有助他們學習嗎?或許我可以教曉他們幾個英文生字和用法,但對他們日後長遠發展看來還是微不足道。
宜與學校長期合作 優化教學內容形式
參與社會服務近五年,透過舉辦各項義工活動、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和社會人士交流和分享,經驗告訴我一項服務要成功基於兩大因素,一是設身處地了解對象的真正需要,二是活動本身的可持續性。如果活動內容流於表面,只着重帶歡樂給服務對象,義教的目的便變得模糊和失去本來的意義,服務對象未必能受惠。
幾年前,一篇在網絡廣泛流傳的文章講述一個偏鄉小孩的心聲,帶來了很大的迴響。文中小孩指,不希望大家再來義教,短短幾天的教學,帶不了他們太多知識,卻破壞了當地老師在他們心中那不可動搖的形象,打擾了他們平靜的生活。看過這篇文章的朋友,相信亦跟我一樣感覺很心酸、很難過。其實要扭轉這情況,增強活動的意義,可以多參考其他組織的活動和組織者的意見,例如事前與當地學校緊密溝通,了解當地教學進度、學生情況和學校需要,考慮與特定學校長期合作、定期到訪並增長逗留時間,或者改變一向只針對學生教學的活動模式,改為針對當地教師的培訓和意見交流,提供新的教學方法,長遠改善當地的教學質素、引入多元化的教育。■陳樂瑤 香港傑出專上學生服務協會得獎者(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