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專家看香港政改:歷史地看待「十二年過渡期」的「民主選舉」


放大圖片

齊鵬飛

有一個情況須特別說明,在英國人統治香港的最後一段時間(即自「舊香港」至「新香港」的「十二年過渡時期」)裡,香港立法局的地位和功能、香港立法局議員的產生和議員結構,的確發生了重大改變,開始引入了所謂「代議制」的因素、開始引入了民主選舉的成分。

--如1985年立法局的部分議員開始實行間接選舉;

--如1991年立法局的部分議員開始實行直接選舉;

--如1995年舊香港的最後一屆立法局的60名議員,全部由選舉產生--地區直接選舉20席、功能組別間接選舉30席、選舉委員會間接選舉10席。立法局的主席也不再由香港總督擔任,而是由議員互選產生。

那麼,為何立法局在這時候會產生如此重大的變化?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那就是經過中英談判,英國人非常明確地意識到他們在香港的殖民統治已無法再繼續下去了,在1997年7月1日他們必須把香港交還給中國。因此英國人為能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後繼續保持他們對香港的影響力甚至是控制力,他們才決定在香港的「過渡時期」突擊搞有利於他們的政治安排,以便在他們「光榮撤退」以後,在香港還有可以代表他們利益和意志的「政治代理人」,香港回歸以後還可以是一個「沒有英國人的英國社會」。

他們搞這種政治安排的突破口,就選在立法局--因為他們知道香港未來的「總督」--即香港特區的行政長官,他們不好控制,因為對於行政長官,中國的中央政府掌握有實質任命權;但是香港未來的立法局--即香港特區的立法會,他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控制--因為立法會選舉出來,僅僅需要報中國的中央政府備案而不是批准,所以,如果這個選舉制度設計好了,至少可以保證他們中意的「政治代理人」可以在其中佔據很大一部分--至少是關鍵少數。

因此,在「過渡時期」,英國人通過1984年《代議政制綠皮書》、1985年的《代議政制白皮書》和《立法局(權力及特權)條例》、1992年彭定康的「政制改革方案」,逐步實施和完成了這一戰略佈局。這也就是為什麼英國人在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期間都不搞「民主」,而偏偏在「光榮撤退」前的十幾年間在香港突擊搞「民主」的真實原因。也就是說,英國人在「過渡時期」在香港突擊搞的「民主」,其出發點並不是他們所標榜的「還政於港」、「還政於民」,而是為了最大化地保證英國人在1997年香港回歸以後的利益以及影響力甚至是控制力。

因此,我們歷史地看,香港的民主絕不是英國人在「英人治港」的殖民統治時代「恩賜」給香港人民的,在那個時代香港人民是沒有任何政治參與權力、沒有任何民主選舉權力的。在那個時代,有兩句很流行的話可以非常形象和生動地說明這個問題--一句是「香港有自由無民主」;一句是「香港人有政治冷感」。這是英國人在「英人治港」的殖民統治時代給港人留下的非常「尷尬」的歷史遺產。(三)

(作者係北京市政協委員、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新聞
外交視角:習近平訪哈俄白 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中哈貿易衝四百億美元 (圖)
駐華大使:中俄首腦明會談 (圖)
俄專家:習出席閱兵式體現尊重歷史
中方:紀念二戰受害者非延續仇恨
中俄友誼•豐碑 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系列之一 (圖)
安息吧!英雄 (圖)
老俄僑 :哈爾濱是我第一故鄉 (圖)
堅強俄媽媽感染華少女
逾四千英烈葬中國 (圖)
蘇軍英雄紀念碑 (圖)
航母級車企「東風」易帥 (圖)
汽車界「少帥」竺延風 (圖)
徐平從事汽車業逾30年 (圖)
車企反腐 東風62人受懲
文匯觀察:五年期限緊迫 國企改革前路未明 (圖)
話你知:東風汽車和一汽集團 (圖)
國務院終結非行政許可審批 (圖)
話你知:「非行政許可審批」代指「制度後門」
為創業創新清障 商事登記「三證合一」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