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尼古拉在老宅子裡回憶往事。
今天的哈爾濱,有着濃郁的俄羅斯風情,從十九世紀末開始,隨着中東鐵路的興建,大批俄國和歐洲人從俄國和東歐進入哈爾濱。1922年,哈爾濱俄僑曾經達到15.5萬人,熱情的俄國人和包容的哈爾濱人結成了深厚的友情。
哈爾濱一位同行的多年老友,給記者展示2009年18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哈爾濱老俄僑重返故地,在復建的著名的尼古拉大教堂前集體合影照片。他們大多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哈出生並生活工作了很長時間,如今,他們雖然各奔四方,但仍思念着第二故鄉--哈爾濱。而活動的組織者、澳洲籍哈爾濱俄僑尼古拉.扎伊卡的經歷和哈爾濱情結,深深地感動着記者。
惦記賒菜錢中國人
尼古拉和他的父母都是出生於哈爾濱的俄僑。日軍侵佔哈爾濱後,尼古拉的外公潘捷列伊蒙因為是蘇聯和東北抗聯的情報員而被日本人殺害。尼古拉在蘇聯僑民會(今上遊街哈市科學宮)樓上的十年制學校畢業後,留在僑民會俱樂部做電影放映員。
1961年,尼古拉一家移居澳洲,但是抑制不住的思念讓他經常重返哈爾濱。這裡有哄他睡覺、為他包餃子的中國外婆,有結識妻子的故地,有太多的牽掛和回憶。
他說,五十年前的哈爾濱俄僑特別多,中國人上門來賣蔬菜,他一時拿不出錢來,中國人說,不要緊,過些日子我再來取錢,把賬順手寫在門框上便走了,過了兩三個月才來。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別的國家從來沒有過。他甚至稱哈爾濱就是自己的第一故鄉,「這裡是我的家,我的媽媽。」
|